金利民
[摘要]物理教學應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已是大家的共識。但許多教師對“初中物理體驗性學習”的認識還停留于課堂要讓學生動起手來,于是就有了許多探究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學生實際收獲不多的課堂。物理課堂應致力于實現學生實踐體驗與理性思辨的和諧統一,從豐富體驗走向關注思維發展的深度體驗,其有效實施的教學策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 體驗性學習 有效實施
新課程改革向初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70年代,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就提出了“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教學主張,倡導廣大物理教師克服教學條件簡陋的困難,自主創新,把物理實驗做起來,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悟物理學的真諦。當前,充分關注學習體驗的“體驗性學習”已廣為人知。體驗性學習區別于“教與聽”、“寫與抄”、“題與答”的傳統教學模式,要求重新定位教與學的關系,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實際地位,使學生的學習能夠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和思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接觸物理知識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而非原先的脫離學生實際的題海戰術。體驗性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對某一知識的生成過程,而非熟記某一定律理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從豐富學習體驗走向關注“學習中的深度體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頗為重要。
一、依托物理實驗。豐富感性經驗
初中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傳統的物理課堂也有實驗的參與,但是大多數實驗并非普及性的(是教師演示或少部分同學參與)。舉例來說,在“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中,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套或很少的實驗儀器,學生只能觀看教師的演示。學生缺少親身實踐的經驗,往往只能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實驗順序,可以說,這種現象和物理的靈活性特征是相違背的。任何科學都不是背出來的,尤其是理科。
1.激趣設疑,讓學生體驗物理學習的快樂
我們只有讓學生真正愛上物理這門學科,他們才能積極配合教師,并沉浸在物理學習中,才能發展體驗式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喜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需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完成。在物理教學中可以盡可能多地演示有趣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物理情感。例如,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向懸掛著的氣球的一側吹氣,你看到了什么現象?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物理小作品,體驗物理知識帶來的快樂。例如自制小孔成像、投幣魔盒、魔罐、手電筒等。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有著許多有趣的物理現象。學生一開始學習物理都挺感興趣的。但是由于物理作業太難,要求太高,以至于部分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得到的成功體驗越來越少,慢慢地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就一點一點地被磨滅了,有的甚至越來越討厭這門學科了。所以教師進行物理教學時,剛開始要降低難度,要讓學生多得到一些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進物理情感,使物理學習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2.實驗器材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從生活走向物理
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量實驗儀器的高度專業化,這些廠制實驗儀器大多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礎,是專門為實驗而生產的,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相去甚遠,學生缺乏一定的了解,儀器脫離學生生活環境,讓學生對儀器產生陌生感,加上并非所有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實驗,以至于學生的體驗效果始終達不到理想的目標。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除了非用專業儀器不可的實驗外,要盡量巧妙地設計教學情境,并且盡量讓這些情境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造一些可體驗的實驗。比如在探討“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隨手可得的刻度尺就可以作為實驗器材,利用控制變量法,分別改變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點,觀察力的作用效果。還有,在“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的實驗中,一個飲料瓶和一些熱水就可以完成這個實驗。將少量的熱水倒人飲料瓶中,蓋上瓶蓋,搖晃幾下飲料瓶后,將熱水倒出,立即蓋上飲料瓶蓋,很快就可以看到飲料瓶被壓扁的現象。這樣的實驗可操作性強,實驗現象明顯,學生參與度較高,感受強烈,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心靈共鳴,學習氛圍和學習效果自然很好。
二、關注理性思辨。促進深度體驗
1.體驗實驗設計中蘊含的科學方法
在關注學生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更應關注物理學習中的理性思辨活動,關心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促進基于深度學習體驗的深度學習。其中,物理實驗設計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學科思想方法,需要在思辨教學中使學生獲得深度體驗。如,“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中涉及的“理想實驗”的科學方法,以及其中實驗基礎上進行推理的方法就是物理學中的基本方法。這時候就需要對實驗進行“心理表象構建”,也就是說實驗需要在想象中完成。但理想實驗并不意味著可以憑空想象,期望教師一說出來,學生便想到了,想明白了,這是不可能的。這一理想實驗的推理需要在基本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以遞進的實驗設計來推進學生的思維。實驗中,絕對光滑做不到,那就要讓小車分別在棉布、木板、玻璃板上運動。由粗糙到相對光滑依次做出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而后想象當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逐漸增大,直至絕對光滑時,小車將一直向前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2.體驗物理知識形成中的思維過程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把這門藝術發揮到極致,要看教師這個藝術家如何去做。體驗性學習并不單單就是讓學生去實驗、實驗、再實驗。單純依靠實驗學生并不能得到系統的知識。知識依然需要傳授,但如何在傳授時也能讓學生體驗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以往的教學活動證明,體驗式學習效果要好于接受式學習效果。讓學生親自參與的學習,比教師單純地講,效果好得多。所以教師在教授時,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才是體驗性學習的真諦。教師在講授某一知識時,不應全盤托出,要留一手,讓學生既不能輕易得到,又不會千呼萬喚不出來。在學生設身處地的感悟知識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感悟知識,獲得知識。答案要留給學生去琢磨、回味,一切教師說出來的答案,學生只能去記,而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才是正真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
例如:在電學實驗中,經常有學生在根據實驗要求連接實驗電路時出現錯誤。這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可能在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連接上面有誤,具體錯在哪里不要說出來,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辨析、發現。一次“未完成式”的教學能更好地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教師只需掌舵,而劃船的卻是學生。只有讓學生親自去探索、發現、總結,才能更好地體驗學習的魅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形式的改變,都促使我們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審視我們在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要想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就必須要加強體驗性教學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認真觀察學生的實際需要與發展動向,群策群力,積極改進和完善體驗性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水平,并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