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侃
[摘要]基于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容小覷。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轉變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改“講”“演”為探究,啟迪發散思維;增強實驗趣味,拓展課外實驗;授以實驗方法,廣設實驗問題等措施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實驗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化學教學 探究能力 實驗教學
一、實驗教學的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范式,又是教學實踐和經驗的概括,也是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我國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多以演示實驗為主。長期以來,筆者所在地區的學校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一貫秉承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示范操作的演示實驗或以播放網絡上資源共享的視頻實驗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確實不乏簡單明了、快捷利落的優點,但其形式過于單一淺薄且過于平鋪直敘,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手段長期存在于化學實驗教學中是極為不妥的。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認為轉變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因為這對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至關重要。依學科特點,化學實驗可采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猜想——實驗驗證、搜集證據——討論歸納、得出結論——整理評價、交流應用”的程序進行教學,這是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講求實效性。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為例:先明確問題,再引導學生進行假設猜想,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集思廣益,選取最佳方案,在實驗中探尋客觀事實,并將結果加以整理,最后歸納出實驗結論。實踐表明: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了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學生親自體驗了探究未知事物時去偽存真的過程,對相關現象觀察得更仔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刻,記憶也更牢固、更持久。
二、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途徑
1.改“講”“演”為探究,啟迪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部分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采用的方式是“講實驗”,缺乏直觀具體的實驗形象,而學生受認知水平所限,其抽象思維很難實現對實驗內容的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化學學科產生陌生感。對于演示實驗,除了附近的學生有所收獲,其他學生往往因看不清實驗現象而分心,因此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為了增強實驗效果,很有必要改“講實驗”及演示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可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其間通過各種啟發、多方誘導,可激發學生不懈探索的學習動機,培養穩固而持久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智力,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了教育教學的初衷——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統一。
2.增強實驗趣味,拓展課外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爆棚,而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恰好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及求知欲。例如,濃硫酸碳化白糖、氨水的噴泉實驗、加熱過氧化鈉吹氣生火、滴水生火等魔術式的實驗,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各版的化學教材都設計有少量的課外實驗,有些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類簡單易行、安全性較高且不失趣味性的實驗。比如課外自制指示劑、葉脈書簽、消字靈等實驗,對學生是一種難得的提高實驗技能的鍛煉機會,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以及樹立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因此,只要條件允許,應盡可能地安排實驗,鼓勵學生動手探究。
3.授以實驗方法,廣設實驗問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關鍵的是要教會學生終身受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故而筆者認為“教之有法,學之得法”才是教育教學的真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全面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實驗設計的方法,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廣聯博思,將方法付諸于實驗中。我們不妨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實驗問題,比如用皂泡法檢驗硬水的硬度實驗中如何區分硬水和軟水?制備氫氧化亞鐵的實驗中怎樣才能使制得的氫氧化亞鐵不被氧化為氫氧化鐵?強酸滴定弱堿的實驗中因操作不規范會產生怎樣的實驗誤差?等等。通過設計實驗問題,提升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并形成實驗操作的規律和技巧,進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靈活性、創造性及探究性。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