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摘 要:因材施教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從因材施教的提出及意義、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的實施策略等方面,對數學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進行研究,以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發揮因材施教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因材施教;數學教學;意義;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96-01
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很多教師仍然感到困惑。針對這一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對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因材施教進行研究。
一、因材施教的提出及意義
(1)因材施教的提出。在我國,“因材施教”理論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被稱為“具有教育方針的方法論”。之后,朱熹對“因材施教”理念進行歸結和發展,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的觀點。到了我國近代,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主張因材施教,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育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闡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意義。另外,許多杰出的科學家也對因材施教原則給予過充分的肯定。
(2)因材施教的意義。因材施教原則在中外教育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就要對國民進行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要面向全體。全體是由個體組成的,沒有面向個體的教育就不能視為面向全體的教育。然而,作為個體的學生是有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所以要進行因材施教。
二、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然而也是宏觀的、抽象的,所以要依靠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去細化并落實。這就要求師生明確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及意義,使一切教學有利于學生發展。依據目的性原則,可從兩方面實施因材施教:第一,目標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方法,為學生量身制定學習目標,并指導學生實現目標的方法,從而強化教學活動的自覺性和目的性。第二,綜合規劃教學任務。教學目的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重角度及多重目標著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教學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智能培養相結合。
(2)準備性原則。準備性原則指根據學生原有的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也稱為“可接受原則”。在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學生的準備狀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同、原有知識水平不同,則學生的認知準備和認知發展準備也不同。這需要教師通過多樣的測量手段對學生進行判斷,再針對每個學生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教學。
三、因材施教的實施策略
(1)根據學生生理特點進行施教。男女生在生理上存在差異,導致男女生對不同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女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優于男生,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優勢明顯;男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高于女生,所以在邏輯證明中男生的優勢明顯。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特點,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2)根據學生智能特點進行施教。教師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智力水平,并不只體現于各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會體現在符號語言、運動、音樂節奏等方面。智力水平的多樣性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所以,自主學習并不具備普遍性,有些學生并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相適應,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減少他們在學業上的挫折和失敗,幫助他們成功,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最終目的——揚長補短。
(3)根據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施教。教師要明確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具有天賦,該朝什么方向發展和培養,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衡量個性不同的學生。教師應正視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因材施教是一對辯證的關系。了解學生個性是因材施教的理論前提,因材施教是發展個性的方法和途徑。所以,教育如果面向全體學生,就不應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
(4)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特點進行施教。學生的認知水平分為現有認知水平和一般知識能力。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適當為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搭建支架,循序漸進;對于認知能力較高的學生要提高標準,要求他們以更高的水平完成任務。一般認知能力體現在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上,在教學過程中應實施結構化教學,面對一般認知能力較低的學生,注重指導和講授;對于一般認知能力較高的學生,要以訓練和提高能力為目的,采取啟發式教學。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出有彈性的教案,從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四、結束語
因材施教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必須依照社會、時代及人自身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實施策略。隨著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落實因材施教的關鍵因素。要把因材施教這一理念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它的積極作用真正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和發揮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書豐.中國古代教育精粹的現代解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定仁.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張大均.論因材施教的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