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琴


摘要:目的 探究延續性護理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4例,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A組47例和B組47例,A組患者實施常規門診隨訪,B組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及出院1年患者健康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情況。結果 出院6個月及出院1年B組患者健康行為與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顯著改善其健康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健康行為;自我護理能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續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患者健康行為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與發生[1]。因此,在患者出院轉為家庭這一階段要加強護理,延續性護理指的是及時幫助患者渡過急性期,使疾病轉變為亞急性期,以控制疾病發展。現選取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對其實施延續性護理,探求其對患者健康行為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標準,經影像學及臨床檢查,均被確診。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A組47例和B組47例,其中A組男31例,女16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74.57±4.21)歲,B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5.12±5.11)歲。急性期、伴有嚴重并發癥、精神病史者均被排除,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用藥指導、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運動指導及遵醫囑治療等,并將《健康教育手冊》向患者發放。住院后,A組患者實施常規門診隨訪,B組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方法如下。
1.2.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2名醫生和3名護士,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小組護理人員擔任責任組長,負責患者住院期間的指導與評估,并做好出院隨訪工作。小組醫生主要負責治療方案制定,以保證延續性護理工作有效開展。每個小組成員在護理期間要相互溝通、協調,以保證延續性護理工作順利實施。
1.2.2實施延續性護理 首先,完成患者健康檔案建立,在出院前1 d,構建健康檔案,內容包含姓名、病情、聯系電話、家庭住址及年齡等,以實施家庭隨訪。然后,追蹤隨訪,患者出院后,每14 d對患者進行1次訪問,把情況相同的患者設置成1個小組,每月開展1次組織交流活動,以解答、詢問患者存在的問題,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對護理計劃進行適當調整。最后,在門診復查過程中,要對患者及時指導、評估,電話提醒到期應當復診患者,并開通電話預約、咨詢熱線,必要時進行家訪。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隨訪后6個月及1年采用健康行為量表(HPLP)對患者健康行為進行評價,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價,HPLP量表共52項條目,包含6個維度,分別為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健康責任感、軀體活動、心理健康與營養。滿分為208分,分數越高,提示健康行為越好。ESCA量表共43個條目,4個維度,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責任感,滿分為172分,分數越高,提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1.4統計學分析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與1年HPLP評分對比分析 B組患者出院6個月與1年HPLP評分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與1年ESCA評分對比分析 B組患者出院6個月與1年ESCA評分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呼吸功能障礙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與病死率較高,因其病程緩慢,給患者生活質量與勞動能力造成嚴重影響[2]。如果在康復期不能有效處理,容易造成肺功能差者復發,降低預后效果。多種因素均可引發慢性阻塞性疾病,其中包括化學物質、大氣污染、氣道變態反應、職業性粉塵、吸煙和感染等,以紫紺、水腫、呼吸困難、慢性咳痰、意識障礙和短氣等為主要表現。臨床常用機械通氣、藥物、氧療和手術等治療方式。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避免接觸發病高危因素等是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康復期加強護理對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預后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延續性護理指的是在患者出院后對患者進行護理,以防止誘發因素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復發,是預防該病的一項重要措施[3]。延續性護理內容主要包括耐心傾聽患者傾訴,對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進行詢問,依據患者實際癥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加強患者用藥指導,以免發生聲音嘶啞、口腔感染、氣道痙攣等問題,造成病情加重[4]。做好生活細節指導工作,囑咐患者家屬要對患者生活環境進行改善,例如維持屋內清潔、無煙味等,對于咳嗽者,進食不易消化、生硬及油膩等食物。加強心理疏導,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傾訴,消除存在的不良心理等。
本研究采用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研究結果發現,B組患者出院6個月與出院1年健康行為各維度評分、總分,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評分、總分明顯高于A組,表明延續性護理有利于患者健康行為及自我護理能力改善。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其健康行為。
參考文獻:
[1]王玉榮.延續護理對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3):32-33.
[2]張曉藝,鐘小華.延續護理干預模式對COPD病人自我護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醫藥,2016,29(1):188-189.
[3]徐征.延續護理對COPD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改善的影響[J].醫院管理論壇,2015(5):40-42.
[4]夏玉蘭,李小莉,劉雨村,等.延續護理對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21):3020-3021.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