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萌
摘 要:傳統“和”文化以和諧文化為精髓,蘊含豐富的傳統精神魅力,涉及廣泛的人文和社會層面。本文立足于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生態五個方面,來論述傳統“和”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中庸之和、和氣致祥、和而不同、和衷共濟,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內涵。
關鍵詞:和諧;“和”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1
“和”最早的概念在甲骨文就有記載,《易經》中說的“保合太和”是將“和”視為吉利祥和的象征。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本質上都是指向“和”。《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君子雖然在理念上不盡不同,但是可以一團和氣,尊重彼此,且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這便是和同的概念。《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里所講的是大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選賢能,賢能之人應求誠信和睦。漢代時期,董仲舒發展了“中和”。“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近代,康有為在《大同書》對大同世界這樣描繪:“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這是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對大同社會,人人和諧的向往和訴求。
一.中庸之和
在傳統思想文化中,“中”與“和”的關系非常緊密。“中”暗含內部聯通,上下貫通的意思。“中”的引申意還包括不偏不倚,上下適中。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儒家也提倡運用中庸的方法,主張人們之間應該相互體諒,和睦相處。“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這里將“中和”看成宇宙的基本法則,且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態度也是不偏不倚,適度即可,而非達到極致。同樣,董仲舒也倍加推崇“中和”之理。在他看來,“中”是自然運行的機制,而“和”是自然變化的效果。二者是“用”與“功”的關系。因此,“中庸之和”是將和看作天地之道狀態。遵循“中”的基本原則,而達到“和”的最終結果,以致個人內心和諧,態度“中庸”而不中立。
二.和氣致祥
《漢書·劉向傳》中說:“和氣致祥,乖氣致異。”這里的“和”是指和睦、融洽。家庭和睦融洽,方可招致吉祥;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因而有“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傳統“和”文化有完整的思想體系,離不開家庭這個群體的分支。在家庭的社會單元里,“夫唱婦隨”“父慈子孝”等,便內化于家庭和睦的尺度之中。因此,家庭的“和氣”不僅包括夫婦的和睦,還有對父母的尊敬,對子女的教育,以及兄弟的支持。家庭和睦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而對立可造成家庭破裂的惡果。“和氣”,是家庭永續長存的內在原動力。從和氣的窗口,透視的是社會和諧的家園的城隅。
三.和而不同
有人說,“和”的本質是“和而不同”,的確很有道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學、教育學等各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能夠產生新事物,是萬物的根本。“同”就是單一事物的相同,不可能產生新事物。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就是這個道理。《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或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1],即是說,作為君子和小人的群體特征來看,君子所見略同,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各異,即形式的不同而本質的致和。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是在利益上各執一方,必然引起沖突和矛盾,這種“同”反致“不和”。因此,“和而不同”命題的意義就在于以寬容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百家爭鳴和社會萬象,通過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來確定文化思想“和”的內核。
四.和衷共濟
在傳統“和”文化當中,“和衷共濟”則是傳統“和”文化的動力所在。在中國古代,有關文獻就從“和衷共濟”之義上解釋“和”。《辭海》中說:“和諧;協調。如:和衷共濟。”衷是“內心”,濟是“渡水”。“和衷共濟”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這里的“和”指共同、一起。《國語·魯語下》中說“夫若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或曰:“同寅協恭和衷哉.”這里闡明了在苦難面前,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和衷”的重要性。“和衷共濟”之于“和”文化而言,不再是一種前篇一律的狀態,而是無以言狀的動力。傳統“和”文化所昭示的目標,通過“和衷共濟”的方式,凝聚力量,團結個體,得以實現。
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它是傳統“和”文化的重要內涵。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人為,人作為自然的一個分支要受到自然的約束。老子將人與天、地、道并稱為“域中四大”;而儒家也認為,人與其他自然界的生物相比有更尊貴的地位。但人在萬物中的優越性并不代表人可以凌駕于自然之上,作為整體的自然,人異常渺小。基于這種認識,“天人合一”的觀點才被提出并長期在中國古代占據主導地位。“合一”,是指人與自然處在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有一榮俱榮的關系。因此,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人的活動應該順應自然的法則。而盲目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賴以生存的環境,必然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人與自然地矛盾。
因此,傳統“和”文化的內涵對現代社會無論是人的發展還是民族和國家的團結都發揮著無可諱言的作用。雖然事物都有兩重性,傳統“和”文化也有其遺留的弊端。但是,只要我們立足于現實發展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甄別,一定能煥發出傳統“和”文化的巨大光彩。
注釋:
[1]何晏,論語集解[M].團結出版社,2013,1.
參考文獻:
[1]楊文霞,中國傳統“和”文化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