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啟貴
【摘要】 思想品德課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實現有效教學,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掌握教育規律,樹立科學的育人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教學觀念,學習新的符合時代和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思品課堂效率。
【關鍵詞】 初中思品 高效 課堂效率 方法與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045-01
0
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奉行的是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教師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形式。如此下來,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當然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作為一線的初中思品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要認識到新的課程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的兩個轉變: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二是實現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實現教學的科學化、綜合化、實踐化,即要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和加強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要創設教學情境
有經驗的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并不急于講授新知識,而是以一個有趣的故事開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好情境可以改變思想品德課乏“趣”的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可利用直觀教學、形象化教學,發揮形象思維的藝術感染作用,如利用諺語、詩詞歌賦、順口溜、錄像、漫畫、小品、案例等形象手段,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激發學習欲望,渲染課堂氣氛,開拓學生視野。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情景中開拓思路,激發想象,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既研究教材又研究學生;既要篩選案例又要積累經驗、改革教法。
三、要精心設計活動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互動式的教學。互動式教學要求師生有伙伴式交流,這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我們必須摒去傳統意義上的簡單方式,要把教學形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而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決某一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小組發言時,教師應該非常注意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總是用贊賞的目光注視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及時地評價、熱情地鼓勵,幫助發言者克服在眾人面前講話時緊張恐懼的心理。思品教材中有大量的議一議,想一想,探究類等小板塊。作為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討論活動。圍繞論題進行有效討論,有助于自由地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推理能力、人際交流技巧等多維能力;有利于使學生豐富對事物的認識,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價值觀;更能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動,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
四、要創設參與平臺
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保證他們參與的時間。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的時間和發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如學生討論時間要充分,問題設計要分層次等。縱觀近幾年思想品德中考開卷試卷,開放性試題變知識立意為能力立意,往往從具體事例入手,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經驗,進行創新思維,談親身體會、感受和對個人的啟示,考查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禮貌顯魅力》這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表演乘車讓座的情景,乘客中有抱小孩的阿姨,有殘疾的叔叔、有老人、有學生。學生表演自然純真,有的主動打招呼,把座位讓給抱孩子的阿姨,有的讓給有殘疾的叔叔。然后,再讓學生表演乘車不主動讓座情景。如抱小孩的阿姨在剎車時不慎把小孩撞得“哇哇叫”,老人則由于站不穩而跌倒在少先隊員身旁……在課堂上再現兒童熟悉的場景,使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比較,在情趣盎然的心境中接受教育,知道什么是美的行為,什么是丑的行為,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發現時下的思品教材中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和編排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總之,作為教師平時要多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的教不可能代替學生的學,不要因為多講而使教師明白了學生卻糊涂了。時時記住,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生會自主學習。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善于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