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清
【摘要】 數學源于生活,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及意識的增強,用數學思想解決身邊的問題,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數學思想 滲透 措施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065-01
0
數學是一個開發學生理性思維的課程,需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研究問題,而不是教師灌輸解題方法,讓學生成為一個解題機器。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培養,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一、學會遷移,學會比較
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知識,是有“形”的,而數學思想方法卻隱含在數學知識的體系中,是無“形”的。如果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分析、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看到知識背后承載的方法,蘊含的思想,那么,學生掌握知識才是鮮活的,可遷移的,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比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我想用遷移辦方法來教學,由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開始,找出三者間的共同之處,同時我緊緊抓住重要的字詞:相同、乘、除以教學,法則的學習能基本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為在復習中問的問題太多,過于強調開放的思維,只說一種方法就行了,而我從兩方面去分析。20÷8=( )÷4,只要學生能說出8除以2等于4,所以20÷2=10就行了,這樣就會為后面的學習騰出更多的時間,而我就在上課時變成了還引導學生用乘法想,因為2×4= 8,所以2×10=20.這樣在復習這一環節就占用了太多的時間。當我發現復習的時間用得太多時,后面講解就顯得倉促了。
在學習化簡比中,我在引導學生理解的例題時又花了不少時間,這樣就減少了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對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進行化簡的學習時間。這節課不用課本中的例題,就從20÷8=(20÷( ))÷(8÷( ))=( )通過轉變除號為比號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化簡整數比的方法,讓學生出題進行練習。再出一道分數比:8分之4比6分之5。一步步引導學生:1、要轉化成最簡單整數比該用乘法還是除法,可以試一試計算。2、8分之4是乘2還是乘8,6分之5是乘2還是乘6,一個分數乘8,另一個分數乘6,這樣不是乘相同的數,又該如何辦?3、可以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數。在引導的過程中,都是圍繞著是用乘法還是除法,無論乘還是除以都要是相同的數,這樣學一種類型就練習一種類型。這樣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在練習中引導學生比較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對兩種不同要求,在結果表達上的不同,解題過程,解題方法上的區別。
二、學會換位,學會轉化
轉化思想是解答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我們已經熟知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解答數學問題時,如果直接求解比較困難時,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求解。在數學應用上,我們可以通過對條件的轉化、結論的轉化,使問題化難為易、化生為熟,最終求得問題的解。
“小數乘小數”是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于幫助學生發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仔細回想,小數乘小數這節課不知上過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教學中,就是設計例題教學時片面追求創設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習題內容的實際價值。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生活化。對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數學知識要和生活聯系。于是,摒棄了課本中的例題,以為創設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設計時,只考慮到了:例題中的3.6×2.8 和 2.8×1.15要體現小數乘法的兩種情況,我在設計例題時以超市購物為例,剛開始在設計時有些數據太大了,沒考慮到實際作用,幸好后來得到了及時的改正。
三、把握整體,學會整理
整體思想就是把思考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在實際數學應用上,我們時常會發現某些數學問題,如果從局部著手難以求解,不如把問題的某個部分或幾個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就能幫助我們開闊思路,較快解答題目。其實,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時,我認為數學得提升學生的整理與歸納的意識與習慣,逐步提高把握整體,能在歸納整理中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
以《數的認識》的第一課時為例,首先要引導學生回憶我們學過哪些數,你對這些數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有哪些認識。這兩個問題旨在貫穿學生有關整數、小數、分數及百分數的知識,對數的認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為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學過哪些數?如果要把這些數分一分類,你會怎樣分?為什么這樣分類?在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各自的分類方法及這樣分類的理由,聽取其他同學還有哪些不同的分類方法,理由是什么。學生可能會把整數、小數各自單獨作為一類,把分數和百分數作為一類,因為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也有可能把整數單獨作為一類,小數、分數、百分數作為一類,因為小數、分數、百分數可以互相轉化;還可能把整數、小數作為一類,因為整數和小數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因而可以加單位名稱,分數單獨作為一類,因為分數既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加單位名稱,也可以表示兩個數或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而不加單位名稱,百分數單獨作為一類,因為百分數只能表示一種關系,而不能加單位名稱。也就是說,還可以根據整數、小數、分數及百分數各自表示什么來對它們進行分類。這些不同的分類方法的背后,隱藏著的就是學生對這些已學知識的一種優化整合,形成體系的探究過程。通過經歷這種探究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復習舊知的同時,挖掘新知,掌握方法,體悟思想,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