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瑩
【摘要】 隨著多媒體在課堂上的普及和應用,用視頻來輔助教學是每個初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但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視頻,使初中生物課堂更高效,是每個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介紹如何遵循多媒體“輔助性”原則,重點探索并達到視頻應用與傳統實驗、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巧妙整合,來達到高效生物課堂的教學。
【關鍵詞】 生物課堂 巧用視頻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65-02
0
我校地處粵東北山區,近幾年來,乘基礎教育“創強”之東風,多媒體教學得以進入課堂并推廣使用。自多媒體普及以來,我校的生物教師都喜歡在課件中插入視頻來輔助教學,視頻的插入確實給我們的生物課堂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我發現一些教師在使用視頻時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用視頻取代傳統實驗。由于做實驗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準備實驗器材和實驗課教學秩序較難維持,一些教師就用視頻取代實驗過程,從而忽視對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合作和探究等能力的培養,大大降低了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地位。
2.用視頻代替教學過程。一些教師在課件中插入大量的視頻,一節課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看視頻,學生只是觀賞了視頻畫面,對其內容卻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3.濫用視頻,視頻內容沒有緊扣教學內容。一些教師應用視頻時,沒有考慮視頻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重形式不重實質,缺乏針對性,違背了視頻的使用應以實現教學目的為宗旨的輔助性原則。
那么,如何解決初中生物教師視頻應用存在的問題,巧妙地運用視頻,使初中生物課堂更高效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研究,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巧設視頻,讓視頻彌補傳統實驗的不足,讓視頻應用為實驗教學服務
在傳統實驗的基礎上,借助視頻的使用,讓視頻的應用為實驗教學服務,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合作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實驗前用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整體感知實驗過程,將實驗簡單化。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時,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的實驗,教學地位也很重要,但很多老師反映在做實驗時雖然反復強調操作要領,學生在學完仍然會出現很多不規范的操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是這樣做的:首先結合顯微鏡依次介紹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然后學生組織觀看“練習使用顯微鏡”的視頻,讓學生先整體感知操作過程后再演示操作,在學生熟悉操作要領的情況下再讓他們獨立動手操作,學生不規范的操作變少了,教師稍稍糾正后讓學生重復操作幾次便能熟悉掌握顯微鏡的操作過程。
(2)用視頻展現實驗過程,加強學生對難以操作或實驗過程較長且難以觀察現象的實驗的理解。如“綠葉在光下制作有機物”這個實驗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比較復雜的植物生理學實驗,又是揭示光合作用本質的第一個實驗,所以不論是教學地位還是教學意義,這個實驗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只有四十分鐘,在課堂上只能重點做“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淀粉”,而實驗的前期工作如“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都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為了讓學生知道整個實驗流程,我便播放了這個實驗的這個流程的視頻,學生邊看邊在腦海中重現了整個實驗過程,理解了整個實驗的原理。當學生對實驗原理思路明晰、理解深刻時,操作便能一步到位,結果的分析、結論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設視頻,營造濃郁輕松的教學氛圍,讓視頻應用優化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視頻,要把握好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的關系,讓視頻的應用優化教學過程,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具體可從以下三點來操作:
(1)視頻導入新課,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在某種程度上覺得整節課是否能順利進行。如在學習《病毒》這一節時,由于本節課的知識抽象、枯燥,學生對病毒了解不多,所以我播放網絡歌曲《小雞唱禽流感》導入,在學生欣賞完詼諧有趣但又略感傷感的視頻后,提出問題:這首歌給同學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究竟是誰引發了這場災難?學生情緒高漲,暢所欲言,引出禽流感病毒。教師繼續發問:除了禽流感病毒,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預習課本的情況,說出“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兒麻痹癥、狂犬病……”等等。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什么是病毒,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積極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2)視頻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初中生學習任務繁重,所以一天的課程安排非常緊湊,而生物課經常是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節,學生們往往比較疲憊,這時教師應盡量利用視頻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消除疲憊,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如在學習《鳥》這一節時,在探究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如體型、羽毛、肌肉、骨骼等)時,我分別播放了幾段簡短但生動的鳥飛行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再思考討論環環相扣的問題串,從而由外而內、由整體到局部地探究得出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課堂上恰到好處的播放有聲有色的視頻,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營造了教學氛圍,學生們到下課還沒察覺呢!
(3)設疑觀看視頻,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如在學習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后,接著就要學習“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因為學生看不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的過程,所以往往很難理解。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提出問題“氣體進入肺泡后,氧氣是怎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又是怎樣從血液中出來的呢,肺泡有哪些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呈現肺泡與毛細血管結合的結構及氣體交換的動態視頻,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再提出問題“肺泡具有哪些特點使它適于進行氣體交換呢”讓他們觀察討論后再總結,最后基本上都能說出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及肺泡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了。
三、巧設視頻,讓視頻緊扣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突破重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視頻的使用應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宗旨,視頻內容要緊扣教學內容,力求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目的,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如在學習“轉基因生物”時,由于初二學生抽象思維還比較弱,如果直接講述概念學生會難以理解。于是我先播放了一個“抗菜青蟲卷心菜的培育過程”的視頻,學生一邊看視頻一邊聽著解說,很快便明白了原來抗菜青蟲卷心菜是把能殺死菜青蟲的基因轉到卷心菜的基因組中,從而培育出的卷心菜既能殺死菜青蟲,人吃了又避免了農藥的危害。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菜青蟲的培育過程很容易就歸納出轉基因生物的概念,最后教師因勢利導,向學生滲透生物科學技術能改變農業生產,轉基因技術能解決很多傳統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要跟上時代步伐,就必須努力學習的情感價值觀。又如在學習“神經元”這種細胞時,由于它的結構和功能與其它人體細胞有較大的區別,特別是在講神經元“能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時,如果僅憑幾句平實的語言是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他的功能的。于是我便在對比了神經元與人體其它細胞結構,使學生知道了神經元與人體其它細胞結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突起以后,再播放一個神經元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再傳給另一個神經元的視頻,學生看完后恍然大悟,對神經元的功能在腦海中也形成了直觀的印象。
巧妙地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插入視頻,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視頻應用作為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絕不可能完全取代現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巧妙應用視頻,使之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才能達到視頻應用與傳統實驗、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巧妙整合,生物課堂的教學才會更高效。
[ 參 考 文 獻 ]
[1]《視頻、動畫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真標華2010年3月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
[2]《視頻資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解析》秦劍、秦曉菊2015年第34期(總第274期)素質教育論壇.
[3]《淺析視頻資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莫平江2015年第1期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