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健 鄧文偉


【摘 要】 鑒于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文章以社會責任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依據,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環境績效評價的目標與內容,提出將績效評價與DPSIR模型相結合,以資源型企業為例,從“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五個方面構建了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涵蓋了財務和非財務指標,以實現資源型企業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共贏。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科學評價; DPSIR模型; 資源型企業; 環境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1-0061-04
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科學評價企業環境績效,是考核企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手段。但如何科學評價企業環境績效,目前尚未形成統一體系。筆者擬以資源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DPSIR模型研究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及評價內容,構建資源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DPSIR模型的基本原理
DPSIR模型是1993年歐洲環境局(EEA)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PSR模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模型從系統分析角度看待人類活動與環境系統的相互影響,其分析考慮因素主要包括驅動力(Driving Force)、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影響(Impact)和響應(Response)5個部分,分析思路為:經濟社會驅動力對環境產生壓力,造成環境狀況的改變,這些改變又反過來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產生一定影響,當人們認識到這些影響帶來的變動后采取的某種社會響應,反過來又對驅動力、壓力甚至環境狀態產生影響。該模型分析的內容基本上包含了經濟、人口、資源、社會發展與環境幾大要素,能系統、動態、靈活地揭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內在邏輯聯系,因此而被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生態環境評價、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案等領域。其原理如圖1所示。
二、基于DPSIR模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定位
基于DPSIR模型,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是基于環境保護的驅動力和壓力,同時也是為了反映企業行為對環境狀態的影響,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實際上是其相關行為產生的源動力解析,因此研究環境績效評價體系,要先明確其評價目標。目標是構建評價體系的導向,對環境績效評價的目標不同,產生的評價體系也有所區別。
(一)主要研究觀點
人們對于環境績效評價目標的研究,分為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宏觀層面主要是站在政府角度,為實現環境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資源管理,而對環境資源開發與利用總體情況進行的評價。微觀層面則是站在企業角度,對于企業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的評價,對其具體評價目標的定位,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基于社會責任的要求,將履行社會責任看作企業的必盡義務。何麗梅和侯濤[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為展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形象,上市公司會愿意披露企業環境績效信息,且上市公司的規模對環境績效評價信息披露水平有影響,公司規模越大,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越全面。第二種觀點認為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基于決策的需求。企業為了自身營利目的和可持續發展需求,主動披露環境績效信息,且這些信息披露導向使得相關利益者對公司的營利能力有更大信心。國際會計與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提出,企業利潤不會隨著環境成本的增加而減少,而是在增加環境保護成本的同時企業利潤會增加。魏瑞興[2]也認為,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必須在環境的承受范圍內,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種觀點認為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基于被動披露的需求。這部分需求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市場的需求,Hamilton J T.[3]通過研究發現資本市場對于企業環境績效的披露有較大反應。王立彥和林小池[4]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表明,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對企業的銷售情況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種正向影響對環境敏感的公司尤為明顯。另一類是來自政府的需求,呂峻和焦淑艷[5]認為環境績效與環境披露呈負相關。企業披露環境績效通常是出于政府要求,環境績效不好或者受到處罰的公司會被要求披露,這種披露通常是非自愿和非審計性的。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目標定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環境績效評價往往會出于某一目的而產生,但若只是從其中一個方面對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加以定位,可能導致環境績效評價的片面性和個別利益導向性。因此筆者認為應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定位,具體目標可分為兩點,第一,體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評價得出企業利用資源生產的效率、排放污染物的情況及造成的后果、對污染物的處理情況、對環保的投入,找到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引導企業在環境保護上改進和完善,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滿足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企業利用的環境資源來自于社會,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可能對社會環境產生破壞,因此,企業有必要滿足包括社會公眾在內的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反映企業維護環境生態、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目前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具體規范還不完善,其中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也沒有做出具體要求,因此基于環境績效目標構建評價體系是值得研究的。
三、基于DPSIR模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內容選擇
基于DPSIR模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內容應包括對人類行為和行為產生的結果評價。這一評價內容與傳統的經濟績效是怎樣的關系值得研究。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是應基于該體系還是另設一套?因此,建立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必須明確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關系。
(一)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
經濟績效主要是指對經濟與資源分配以及資源利用有關的效率評價。經濟績效側重點在于企業個體對資源的轉化利用,而非社會整體行為。而企業環境績效是對企業環境或環境問題相關方面的財務業績和環境質量業績的統稱,包括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環境績效既體現為企業個體在資源開發利用時帶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體現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產生的外部效益。對于二者的關系,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管理學界對組織綠化的研究中最受重視和最具爭議的問題就是企業環境績效與企業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有正相關、負相關和不顯著相關等不同觀點。呂俊和焦淑艷[4]發現造紙業和建材業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Brammer et al.[6]發現英國公司的社會績效與股票收益之間顯著負相關,并且持有社會績效低的股票組合能獲得可觀的超額回報。Rockiness et al.[7]經過實證研究發現,環境績效與財務指標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產生不同觀點的根本原因在于怎樣看待環境績效,主流觀點有兩類,一類是傳統學派,Wally & Whitehead[8]認為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降低污染會使企業成本增加,降低企業的邊際利潤,影響企業的經濟績效。另一類是以波特為代表的修正學派,Porter & Linde[9]認為對企業的環境績效實行高標準要求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抵消企業因此產生的成本。前者認為環境支出是一種額外成本支出,開展環境管理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后者認為環境支出是一種潛在的競爭優勢投資,可以提升經濟效益。
筆者認為基于DPSIR模型,從環境績效評價目標出發,無論是從企業自身還是從政府和社會角度所付出的環境支出都是基于驅動力和壓力所產生的反應,都是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信息需求的,即可反過來影響其驅動力和壓力。企業經濟績效雖然側重的是當期個體資源利用效率,但從環境績效角度考慮付出的環境支出,可能不能體現為當期經濟效益,卻有利于未來長期效益,同時外部環境的優化維護,也有利于企業資源攝取的可持續性,社會責任的履行有利于企業品牌和地位提高,有利于經濟績效提升。因此,在不同的企業個體和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可能體現出相關性或不完全相關性,但從整體看,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是協同的。
(二)過程考核和結果評價兼容
我國的環境績效評價研究起步較晚,現階段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統一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大多是站在政府的宏觀角度和企業生產管理的角度,參照企業財務績效的評價指標設計方法,對企業環境方面績效進行的評價。國務院國資委在2006年頒布了《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其中包括22個財務績效評價指標和8個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現已成為企業經濟績效評價的主要參照標準。現行的經濟績效評價通常是基于財務和管理角度做出的評價,更注重于結果的評價。環境績效評價則是從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評價,既看結果也關注過程的質量,二者雖側重點不同,但在評價內涵上具有協同性,經濟績效評價是環境績效評價的基礎,環境績效評價是經濟績效評價的補充與延伸。因此,在確定環境績效評價內容時,既要借鑒經濟績效中的結果指標,也要設計反映過程質量的指標。在國際上影響最大、應用最廣的環境績效評價標準是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WBCSD)的以生態效益為核心的環境績效評價標準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ISO14031標準。WBCSD將生態效益作為衡量企業環境績效的主要指標,期望企業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環境效益。根據ISO14031標準,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分為企業外部環境狀態指標和企業內部環境績效指標,前者主要是指環境狀態指標(ECIs),后者又分為管理績效指標(MPIs)和操作績效指標(OPIs)。其中環境狀態指標主要是從宏觀角度評價組織對環境狀況的影響,管理績效指標反映企業管理層在環境管理方面做的工作,操作績效指標貫穿企業生產整個流程,反映的是企業在驅動力和壓力所產生的反應及結果。
四、基于DPSIR模型的資源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以資源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具體闡述基于DPSIR模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DPSIR模型包括的“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五個方面,實際上描述了事件發生的邏輯順序,即“原因—結果—反饋”,基于DPSIR模型的資源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具體的分類見圖2。
(一)驅動力指標
驅動力是指促使企業改變環境和資源狀態發生變化的源動力。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的天性,并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財務管理的目標,這構成了企業的驅動力(D)。驅動力指標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指標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其中盈利能力指標可以用主營業務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盈利類財務指標來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可以用資本增值率、凈資產回報率等來衡量。驅動力指標能反映企業作用于環境和資源的原因,企業對盈利能力要求越高,驅動力就越強。同時還要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對于有遠見的管理者,企業資本的增值率和凈資產的回報率等,也是企業為實現戰略發展目標而進行環境管理的動力。
(二)壓力指標
壓力是人類活動對環境和資源產生的壓力,是直接促使環境和資源發生變化的因素。資源型企業的開發和加工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和能源,還會產生廢氣、廢渣、廢水,而資源是有限的,企業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投入和產出的平衡,使資源能可持續利用,企業才能存續和發展。現在國家和政府對環境越來越重視,社會也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保護環境、治理環境,不能走之前“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污染的成本越來越高,資源的有限性和保護環境的要求構成了企業的壓力(P)。壓力指標包括合規性指標和生態效率指標兩類。合規性指標是指企業排放的污染物數量和質量是否達到國家和地區標準。生態效率指標是指將企業創造的價值與造成的環境負荷相配比形成的指標,如萬元凈利潤污水排放量,以效率的形式直觀地展示企業每創造萬元利潤會排放多少“三廢”和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包括能耗效率指標和污染物排放效率指標等。
(三)狀態指標
根據歐洲環境局的定義,狀態(S)是指生態環境和資源在前述的驅動力和壓力的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和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對于資源的開發都有著高污染、低效率的特點,對生產地區環境都造成了影響。狀態指標由物理類指標和化學類指標構成。物理類指標包括廠區地面沉降情況、植被覆蓋變化情況等,資源型企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對資源的開采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廠區的地貌和植被情況都發生了變化。化學類變化指標包括酸雨降落率、空氣污染情況和噪音污染情況等,我國大部分資源型企業生產工藝落后、方式粗獷,使得礦區的空氣質量和水土環境日益惡化,氣候條件也受到影響;挖掘和加工機器工作時產生的噪音也打破了礦區周邊環境的聲平衡狀態。
(四)影響指標
影響(I)是指在環境狀態變化下環境功能產生的后果。影響指標由成本增長率指標和滿意度指標構成。成本增長率包括能源成本增長率和環保成本增加率等。環境狀態發生變化,又會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資源型企業耗費大量的資源和能源,資源、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會制約企業的發展,資源、能源的供求愈加失衡,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甚至使得企業不能存續下去;政府的環保部門會根據企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情況采取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處罰措施,這也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滿意度指標評價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綜合考慮政府、投資者、供應商、顧客、社區居民和企業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評價。資源型企業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引入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會使企業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從而提升環境績效。
(五)響應評價
資源型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和能源資源造成了壓力,導致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影響企業的資源供應和員工生活環境,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活動,企業對這種影響做出應對措施,這就是響應(R)。企業環境績效的響應評價指標由投入指標和效果指標組成。投入指標是指企業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投入的資金、技術和人員,包括財務指標、學習培訓指標、操作技術指標。財務指標主要是指環境資產投資率和環境投資回報率,反映了企業為凈化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購進的環保設備和獲得的回報率。環保資產能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回報可能很少,因此這里的回報率要考慮因購進環保資產減少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如環境治理成本和環境部門罰款支出。學習培訓是指企業組織員工學習環保政策和法律,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操作技術指標是指企業在內部生產操作和生產技術上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凈化回收外排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效果指標衡量企業投入的效果,主要包括抽檢合格指標。抽檢合格指標是指企業對排放到外部的“三廢”進行檢查,檢查排放物是否合格,有害物質是否超標,為簡化檢測過程,降低檢測成本,采用抽樣檢查的方法,隨機選擇排放的“三廢”作為樣本進行檢測。
【參考文獻】
[1] 何麗梅,侯濤.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經驗證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8):99-104.
[2] 魏瑞興.環境績效指標納入企業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 HAMILTON J T. Polltion As News: Media And Stock Market Reactions To The Toxic Release Inventory Dat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8(1):98-113.
[4] 王立彥,林小池.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與企業價值增長[J].經濟科學,2006(3):97-105.
[5] 呂峻,焦淑艷.環境披露、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109-116.
[6] BRAMMER S, BROOKS C,PAVELIN 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 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5,35(3):97-116.
[7] ROCKINESS J, SCHLACHTER P, ROCKNESS H.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 Advances in Public Interest Accounting, 1986(1):167 -191.
[8] WALLEY N, WHITEHEAD B.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72(3):46-51.
[9] PORTER M E, LINDE C V.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