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星
(啟東市徐龍小學,江蘇 南通 226200)
[摘 要] 教師對學生的全面關注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貫徹素質教育內在要求的必然選擇。然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迫于應試教育壓力對學生的關注往往停留在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層面,這不僅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同時還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從三維目標出發加強對學生的全面關注,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分數除法;關注;三維目標;小學數學
教師關注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會影響教學效果、師生發展,以及其他與教學有關的要素的重視和關心,其中關注學生是教師關注的核心所在。在當前小學教育中,無論是課程標準本身還是國家頒布的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等教育政策文件,都將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工作的基礎。這些規定不僅是開展教育工作的基本準則,同時也為教學實踐中教師關注學生提供了政策層面的理論依據。然而,由于受到當前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方面,教師實際教學更多關注的是與學生考試分數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而對教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目標卻很少關注。這種現實現象的廣泛存在給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這種現象,筆者以蘇教版小學六年級分數除法教學為例,就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的有效關注進行深入探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下的關注點
一是關注學生容易出現的課堂錯誤和困難。這種關注通常以課堂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教師在分數除法教學課堂中有這樣的語言:“我注意到有一部分同學在畫圖時感覺很困難,搞不清楚怎么分。”案例中教師的這句課堂語言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學生關注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有許多類似的語言。二是關注學生陳述性和程序性知識。教師上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學科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程序性和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例如,教師問:“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結果等于?”學生回答:“等于這個數乘以分數的倒數。”有時教師還會舉具體的數字來要求學生進行驗證。最后,教師通過對問題進行變式設計來關注學生的思維深度。在分數教學設計中,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教師通常還會采取任務序列的變式來開展教學。例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一個玻璃杯的容量為■L。現在有牛奶2L,可以裝滿多少個玻璃杯?”“一個玻璃杯的容量為■L。現有牛奶■L,可以裝滿多少個玻璃杯?”這兩個問題設計上就直接體現了教師采取任務序列變式設計的思想,兩個問題之間從深度上來看存在遞進關系。此外,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教師通常還在教學中安排變式聯系來強化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后,接著設計了■÷■作為對知識的鞏固練習。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下的關注點
首先,教師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關注。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中,教師需要逐步引導,循循善誘,以便學生能夠答得上來問題,進而理解知識。例如,教師問:“同學們知道1L里面有幾個■L?”學生回答:“2■個。”于是教師又接著問:“同學們知道了是■個,那么3L里面有幾個■L?”“學生回答:“■×3。”老師接著又問同學們:“■×3等于多少?”學生們回答:“■。”從教師的這一連串提問和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是有目的的,他通過問題這一載體,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問題,掌握知識。
其次,在課堂合作交流過程中關注學生。當前小學課堂教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給學生是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小學教學改革的趨勢。因此,教師要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多樣化的集體合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兩個分數的除法時要求學生思考如何處理兩個分數相除的問題,在學生們思考幾分鐘后,教師對同學們說:“想好的同學請舉手,并且跟你的同桌快速說一下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種引導使得學生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主體,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在跟同學說的過程中還學會了交流合作。
再次,通過引導全班回答問題來關注學生。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回答問題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固有回答模式,我們也將其稱為集體回答。例如,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運算,那么,分數除以整數的運算法則是什么呢?”學生們集體回答:“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等于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由于數學的趣味性相對較差,學生通常會出現走神、積極性不高的現象,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及時回神并提高積極性,跟上教師的上課節奏,很多教師會在課堂提問中采用集體提問這種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下的關注點
首先,采取表揚和鼓勵性語言關注學生。鼓勵和表揚是教師關注學生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因為數學學科的難度較大,所以采取這種關注方式比較有效。例如,教師提問:“一個玻璃杯的容量是■L,牛奶是1L,那么根據題意,我們可以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數學解答式?”學生回答:“1÷■。”教師說道:“同學們很聰明,回答得很好。”于是同學們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表現好的學生及時給予獎勵性評價。而對于那些回答不理想的學生也不應該給予批評,而是加以鼓勵,幫助其樹立不斷努力學習的信心。
其次,通過提問學生給個體學生以關注。對學生的關注不僅要注重集體性關注,同時還應該根據個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給予其表現機會,關注學生個體。例如,教師針對問題1÷■提問:“某某學生,你知道這個問題怎么解答嗎?”學生回答:“等于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諸如案例中的這種針對個體學生的提問來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針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大膽思考,大膽發言,并最終答對問題,從而樹立學習信心。這種針對個體學生提問的方式實際上就是給個體學生以關注。
再次,通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反思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獨立思考和反思質疑是學生學習中一個良好的習慣,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在小學六年級分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生問:“3L里面有多少個■L?”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對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呢?你能不能根據我們學習分數除法所得出的運算法則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在學生肯定回答以后,教師又繼續問:“這個運算法則其實也適用于一個分數除以整數時,但是在整數除法里,同樣哪個數不能作為除數呢?”學生回答:“0。”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提問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獨立思考,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進行反思,對知識提出質疑,進而得出正確答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問題設計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而不是很快給出答案,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后進行交流討論,在學生回答完以后還應該充分利用知識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反思質疑,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和反思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余聞婧.從課堂話語看教師的教學關注[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2]張宏展.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教師課堂教學關注研究比[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俞莉莉.始于關注,始終關注——基于“關注學生”愿景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行為建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3).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