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水東學校 翁玉斌
利用微課提高九年級數學的復習效率
福建省南平市水東學校 翁玉斌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少課程體系在教學中都引入微課。對于九年級數學來說,學生即將面臨中考,復習除了要優化數學知識儲備,一定程度上也關系到通過復習是否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所以利用微課能有效提升數學的復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可調動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本文則從借助微課優化教學、重整知識、延伸數學基礎等方面分析微課在九年級數學復習中的應用,望給予數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九年級數學;微課;復習;效率
所謂微課,即運用多媒體小視頻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同時也能準確記錄教師在課堂外針對某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研究。這種新型教學方法也改變了以往復習課的模式,能幫助學生清晰明了的梳理數學知識,尋找高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和對數學思想的掌握。如果九年級數學教師能在現有教學基礎上運用微課,不僅能提高復習效率,更能提高學生在復習教學中的配合度,有利于真正實現九年級數學的教育目標。
人的頭腦并非一個填滿大量知識的容器,應是需要點燃的火種。教學的目的也不是給學生傳授各種知識內容,應讓學生在學習中使其思維體系得到發展和創新。教師和學生在微課教學的引領下脫離傳統的數學復習課堂,教師善于重復利用各種動態數學資源并積極與學生展開互動,而學生也可以針對自己薄弱的知識點進行重復練習,尤其能借助微課資源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可以說在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雙重聯合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己所需深入了解的相關知識點以及解題技巧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我在講解某年數學真題試卷時,發現有道題目涉及幾何動點知識,但從以往的教學情況得知,大部分學生不能直觀理解圖形和動點之間的變化,于是我就在課堂上運用幾何畫板制作了與題目相關的動態演示視頻,同時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讓大家仔細觀看視頻后相互討論動點究竟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體現的數學思想。一旦發現學生對某個問題不解或討論激烈就回放視頻,直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止。可以說我在課堂上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給學生呈現了圖形變化的路徑,幫助其理解了數學思想。
微課是一種運用多媒體技術以視頻方式呈現知識點和教學主題的行為,使教學更直觀和更有針對性,正是其多次播放、主題鮮明、時間短暫等優點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我在上課前就把即將要講解的知識制作成微課小視頻,然后拷貝到隨身攜帶的U盤中帶到課堂上并借助教室中的多媒體軟件播放,課下還能讓學生拷貝到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便于他們隨時觀看錄制的課程解說和重點難點知識演示,學生會產生一對一學習感。例如我在講解《圓》的知識時,就讓學生解答下述練習題:“直線l上的一點到一個半徑為10cm圓的圓心距離為10cm,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為?”這個題目初看簡單,但是沒有仔細審題則會忽視題目中“直線l上的一點”關鍵詞,以至于在解答中得到“二者相切的關系”錯誤答案。此時我就運用微課將題目制作成小視頻,讓學生一字一句地閱讀題目,運用不同顏色的標注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并對其解讀,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題目內容。
基礎知識是復習課的重點,數學教師借助微課能讓學生清晰明了地知道自身的基礎知識薄弱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強化,從而提高初中數學的復習質量。微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想模型,相關教育學者曾說過,模擬和歸納是發現數學真理的主要工具,所以數學教師在復習課中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運用微課進行專題研討和重點難點知識講解。例如我在總結班級期中考試錯題情況時,就將學生錯誤頻發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小視頻,并讓學生反復觀看該單元知識點,最后總結學習心得,不斷把握解題思路。在專題復習中,我同樣借助微課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相互討論,一方面能彌補學生數學知識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訓練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解題思路。在復習二次根式時,我就讓學生對二次根式的基礎概念進行重新理解,之后講解二次根式的運算規則及公式。如①當a≥0,= a ;②(a≥0,b≥0)。上述公式都是二次根式的必備知識,學生如果不稍加留意,很容易出現公式錯誤。因此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為數學基礎知識,其中學生運用知識解題時會逐漸形成數學思維,所以鞏固基礎知識是九年級數學總復習的開端,有利于后續知識復習。
總之,九年級數學復習不僅要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更要帶動儲備知識,通過構建整體的數學知識來提升把握數學知識的能力。微課的引入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教師借助微課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各個知識環節,同時還能糾正錯題和建立數學思想模型,使學生從傳統的復習模式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提高復習效果。
[1]陳迎春.微課在九年級數學復習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6(7):15-16.
[2]莫祺,陳錦波. Moodle平臺下利用微課進行九年級數學復習的研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4X).
[3]馬立華.微課與思維導圖雙管齊下 提高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J].東方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