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璐 李繼志
摘 要 全球經濟一體化促使企業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國際化會計人才能幫助企業處理國內外會計業務,增強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國際職業資格證為導向,對目前國內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提出改革措施。
關鍵詞 雙語教學 會計 國際職業資格證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54
1 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概述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及社會上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會計人才顯得越發重要。在2010年,財政部出臺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會計行業缺乏高層次會計人才。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會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標準中明確規定會計學本科專業應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外向型會計人才。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會計教育需要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出能掌握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會計人才。因此,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在著名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中給雙語的定義是: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國語旨在進行學科教學的運作方式。國外雙語教學模式中以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最為著名。美國由于是一個移民性質的國家,雙語教育有政策和法律的大力支持,其雙語教育主要有3種模式:過渡式、發展式和雙向式。加拿大本身就是雙語社會,人們適應英語和法語,最著名的雙語教學模式是加拿大式浸沒法雙語教學。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提出了“人人講英語”的要求,強調雙語的重要性。隨著雙語教學被認為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加強了雙語課程教學。早在2001年,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求在3年內開設5~10門的雙語課程。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進一步將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作為大學教學質量的衡量指標。
綜上所述,由于環境原因,國外雙語教學起步較早,雙語課堂較為普遍。在國內,由于政策性導向的驅使,已有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設置了雙語課程,但發現其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雙語教學急需進行改革,完善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體系,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出國際化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2 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目標不明確
通過對湖南省內本科院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調研發現,會計專業開設雙語課程已成為普遍現象,但由于各高校的學生英語程度不同以及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的不同,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目標不明確,容易與“會計專業英語”課程和“國際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趨同。“會計專業英語”課程以英語教學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國際會計”課程則以會計專業知識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了解。而會計雙語課程即涉及了專業英語的學習,也涉及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由于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接受度以及授課老師的知識結構的不同,導致雙語教學過程中“偏專業英語教學”還是“偏會計準則教學”目標不確定,因此,無法形成統一的教學標準對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效果進行衡量及課程定位,影響了會計雙語教學的推廣及提升。
2.2 教學模式單一
經過多年的雙語教學發現,目前有一部分高校的會計專業雙語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模式是偏英語的翻譯詞匯學習,以教師為中心,大量的課堂時間側重于對課文內容的逐字逐句地英語翻譯,案例分析較少,實踐性缺乏。教師把“會計雙語教學”與“會計專業英語教學”混淆,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掌握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學生上課容易覺得枯燥,從而對雙語課堂興趣不高,雙語教學質量不理想。
2.3 師資隊伍不強
會計由于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會計專業雙語課程一般由有一定英語功底的會計專業老師承擔。但從雙語教學現狀調研發現,擔任雙語教學的教師普遍感覺壓力大,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精通,才能很好地使學生了解國內國外的會計處理差異;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才能在課堂上進行中英文的自由轉換,使學生正確理解會計循環、財務報表等專業術語和專業知識的表述。
3 國際職業資格證導向的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改革措施
當前,國際上會計領域較通用的職業資格證主要有注冊會計師(CP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和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三大會計職業資格證均涉及了英文試卷,尤其ACCA考試均為全球統一的英語試卷。因此,借鑒國際上會計領域通用的職業資格證考試大綱,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構建全面科學的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體系,開拓學生國際化視野。
3.1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包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兩部分。首先,明確雙語教學目標。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會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標準中明確規定會計學作為應用學科,應培養學生掌握國際前沿的學科理論知識與方法,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因此,會計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標準中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應該趨向一致。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目標應培養學生在具備會計學科基礎知識后,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熟悉與會計有關的法規制度和國際會計慣例,具有處理國際會計實務的能力。
其次,構建全面科學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專業雙語課程體系。以全球最具規模的國際專業會計師組織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為例,ACCA課程總共有14門,分為知識課程、技能課程、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四個課程類別,高校在設置會計雙語課程時,可以借鑒ACCA課程大綱,將ACCA所涉及的課程嵌入傳統會計課程體系中,根據學生的英文程度,選擇性的將ACCA考試所涉及的課程設置為雙語課程,結合國內一般高校的教學情況,會計專業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適合開設雙語,如“稅務會計”課程,每個國家都有適應于本國國情的稅法,因此,應選擇與國際會計結合較緊密的課程,如“會計學原理”、“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等課程,通過這些雙語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從而構建起國內與國外會計知識之間的橋梁。
3.2 教學實施
國際職業資格證的考核非常注重知識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頒布的《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中將會計職業勝任能力包含了職業技能部分,職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引入國際職業資格證的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借鑒不同的教學模式,著重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勝任力的培養。一方面,由于會計學科的專業性,教師在講授如國際會計準則等復雜知識點時,可結合國際職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檢驗,了解差距,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會計專業雙語課程。另一方面,充分采用開放式、互動式的案例分析教學方法加以輔助教學。根據國際職業資格考試發現,案例分析在考試內容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借鑒國際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可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查找最新的相關英文文獻或案例,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了解最新的專業領域國內外研究動態,也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3.3 教學反思
會計專業的雙語課程由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會計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國內外會計領域研究動態,還能流利的使用英語進行講授。因此,雙語教學具有較高的難度,教學反思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教學反思,使教師能夠客觀地面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反思,也能促使教師客觀地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加強專業知識尤其英語語言的培訓,如邀請外國學者來學校進行進行短期講學,要求本校的會計專業雙語老師進行跟班學習,從而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均能得到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與國外學者的交流合作,吸取教學經驗,開拓視野,提高教師自身水平,提高會計專業雙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慶石,劉偉,孫宗揚,吳寶峰.本科層次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標準研究與設計[J].教育研究,2013(1):97-100.
[2] 周卉,藍裕平.浸潤式教學——談國際合作辦學模式下的財務會計雙語教學體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10):72-74.
[3] 孫麗娟,慕林.高校雙語教師職業發展探討[J].教育探索,2013(12):111-113.
[4] 張倩,譚旭紅.形成性評價在會計雙語教學中的運用[J].財會月刊,2014(10):121-125.
[5] 張新民,祝繼高.會計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突圍之路[J].會計研究,2015(8):80-85.
[6] 李宗彥,于永生.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在會計課程建設中的運用[J].財會通訊,2016(1):62-64.
[7] 王艷.會計教育理念與創新能力培育——基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6(2):89-94.
[8] 郭振宇,萬敏,李娜.會計專業雙語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3):221.
[9] 潘丹青.會計人才培養與會計教育理論創新與發展[J].財會學習,2016(1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