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轟
【摘 要】本文從學生使用手機的利與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引導學生文明使用手機的辦法與管理對策。
【關鍵詞】學生 手機 利弊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04-02
手機作為現代通信工具,目前在中職學生中得到普遍使用。其實,學生攜帶手機,在方便聯絡的同時,也有著很多弊端。根據調查,中職學生入學前約 51%的學生課余用電腦和手機上網,入學一學期后約 95% 的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手機作為一種時尚的通信工具,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必不可少的“上學工具”。由于“禁止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尚缺乏法律依據,因此許多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都沒有“明令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于是“手機一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中職校園里的一道風景線。
一、學生使用手機“利”的方面
手機作為科技產品,“一機在手”確實給學生帶來許多方便,其利的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方便聯系。學生攜帶手機,有利于家長、老師隨時聯系到學生本人。如有特殊情況,如遇“敵”、遇到各種危險、因事請假等,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撥打“110”向警方求助,也可以利用手機便捷地向老師請假,讓家長、老師減少擔憂。
第二,學生利用手機建立同學微信群,便于他們間的彼此交流,增進了解,加強團結,保持友誼。班主任也可以建立家長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情況、班級活動情況反映給家長,便于家長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紀律情況,有利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第三,學生利用手機上百度可以搜索知識難點,有利于疑難的解惑。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的拍攝功能,隨時拍下一些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以便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應用。此外,通過手機上百度,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學生對時事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形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局面。
第四,外宿學生利用手機鬧鐘裝置,設置“催醒”功能,可以督促學生按時起床,避免遲到,耽誤學習和考試。
二、學生使用手機“弊”的方面
學生使用手機有以上的“利”,但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弊”。
(一)影響學習和休息。學生作為社會主要群體之一,他們也有自己的事,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有了手機,他們之間就會時常通過短信、微信等聊天問候,如果擁有手機者缺乏控制力,沒能正確使用手機,勢必影響學習。尤其在課堂上用手機接、打電話,情況更糟糕,不僅會影響他人,而且會中斷其上課思維。如果學校在課堂上管理嚴格,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學生就會利用休息時間(尤其午、晚休)玩手機,如發微信、玩游戲、上網聊天、看電子圖書、接打電話,等等。甚至有些學生已到了“癡迷”地步,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休息,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影響學習效果。
(二)影響學生安全。有了手機,許多學生都成了“低頭族”。不管是在校園、校外,走路還是騎車,很多學生都在低頭玩手機游戲、微信聊天、看電子圖書等,這導致“低頭族撞車”“車撞低頭族”等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自身安全。為了方便學生手機充電,一些學校設立了學生手機充電專用房,實行專人管理,有償服務。然而,更多學校怕擔負“亂收費”的罵名而不愿提供充電服務。于是,學校宿舍、教室、實驗室均成了學生手機充電“服務區”。這就導致充電“服務區”出現亂拉電線、亂接電源的現象,從而給學校師生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助長學生的不良攀比。現代手機的更新換代非常迅速,從模擬機到數字機、從數字機到智能機,20 世紀 90 年代初,手機只有極少數人使用,到今天已成為尋常百姓家必不可缺的通信工具。作為現代化的通信工具之一的手機,外形、功能均日新月異。許多學生利用“手機”尤其是“品牌手機”作為資本,炫耀自己的家境。不良攀比風氣,使部分學生丟失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影響學生之間的團結,阻礙和諧校園建設。
(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手機信息大多數來源正當,內容真實,可信度高。然而,手機信息的發布、傳遞等目前尚缺乏規范性。按 6+6+3+3 的成長年限計算,6 周歲起開始上一年級,小學階段 6 年,初中階段 3 年,高中階段 3 年,一個人要到高中畢業時才會成年。因此,高中三年級之前的學生均屬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尚未健全,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在享受手機信息自由交流的同時,私欲放縱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點也由此顯露,其中危害最大的黃色信息滿天飛,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傳的“色情笑話”“葷段子”等不良信息也正在通過手機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間,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管理對策
由上可見,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既有利,又有弊。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引導。
(一)加強正面引導,簽好“三個約定”。手機作為現代人們交流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對學生而言,如果強制其不帶手機,可能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尤其因為“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仍缺乏法律依據”,所以,與其強制性地要求學生不帶手機來校,不如從正面引導學生,使他們理性地對待手機,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機。如何做到理性,筆者認為應做好“三個約定”。
1.學校與學生的約定。(1)學校允許學生帶手機來校,但必須遵守學校的規定。學校規定學生在上課時間、午晚休時間、學生開會時間不能使用手機。(2)學生如有違規使用手機必須主動接受學校處罰: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由班主任代管手機一周時間,第三次由學校政教處代管一個月時間,第四次則被取消帶手機來校的資格。如果帶手機來校的資格一旦被取消,學生仍強行帶來,則學校要給予記過以上的處分。(3)學生的手機充電必須在學校設立的充電房內充電,如有違反,必須接受學校 50-100 元的罰款處罰。
2.學校與家長的約定。(1)家長必須時刻教育學生遵守學校規定,文明合理使用手機。(2)對學校的處罰決定,家長必須支持和接受,并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學生。(3)家長給學生購買的手機必須價格在 1000 元以下,不能是品牌手機。
3.家長與學生的約定。(1)學生只能帶家長同意購買的手機來校。(2)學生使用的“手機套餐”必須經家長同意,費用消費控制在每月 60 元內。(3)家長配合學校監督學生使用手機情況,如發現學生有違反學校規定,做到絕不姑息遷就,主動配合學校的處罰決定,嚴格按照“三方約定”辦事。“三方約定”的當事雙方應以“協議”形式簽名確認。
(二)老師在文明使用手機方面要起模范作用。古言云:“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手機,老師必須首先做到,起碼在課堂上不要隨便接聽電話,更不要上網聊天玩游戲。老師確實需要帶手機進教室,則在進教室前就應該把手機關機,最起碼把手機調到靜音狀態。有急事需要接聽手機,要到教室外接聽。用老師文明使用手機的“身教”影響帶動學生,使自己的行為對學生文明使用手機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引領、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管控力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形成協同管控機制,工商、公安、教育、市場服務等部門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聯合執法,堅決取締非法網站,嚴厲打擊傳播淫穢色情的不法分子,從源頭凈化學生使用手機的網絡空間,從而讓學生在文明使用手機的基礎上做到健康上網。
(四)學校要經常開展有關“文明使用手機,師生攜手同行”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開展“橫幅”簽名、演講比賽、辯論賽、報告會、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時刻牢記文明使用手機的重要性,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文明使用手機的踐行者、引領者和守望者。
學生使用手機已經不只是學校管理的單方面事情,也是社會問題。如何引導學生文明使用手機、健康使用手機,學校是主陣地。但是,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理解支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學生文明使用手機”的長效機制,才能遏制“低頭族”學生的迅猛增長。
【參考文獻】
[1]潘秀,韋學武.淺談如何引導中小學學生正確使用手機[J].教師,2016(13)
[2]馬成才.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J].新校園(中旬),2015(7)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