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泉
【摘 要】本文以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從建設目標與思路、建設內容、實施方案、應用成效、特色與創新等方面對“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混合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進行探索,以突出教學特色創新,大幅提升線上線下教學成效。
【關鍵詞】“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 混合式教學資源庫 建設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發布了《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的通知》,決定以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為引領,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提升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能力,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近年來開始嘗試通過信息技術將學校教育、社會實踐及終身學習結合在一起,進行混合式的教學改革。學校將信息技術應用滲透進課堂教學,通過教育途徑的延伸,線上線下學習的結合,實現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以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從建設目標與思路、建設內容、實施方案、應用成效、特色與創新等方面對“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混合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進行探索,以突出教學特色創新,大幅提升線上線下教學成效。
一、建設目標與思路
(一)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職業教育理念與遠程教育理念混合,將網絡資源的在線學習與離線學習混合,將傳統教學資源與數字化資源混合,將真實環境的學習方式與虛擬(網絡)環境的學習方式混合,構建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學習兩種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
(二)開發多樣性混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優化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在改進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整體設計、單元設計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設計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課件、助學視頻及動畫、試題庫、學習評價體系等立體化教學資源庫。
(三)突出自主學習,強化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活動為導向,將傳統學習方式優勢和數字化網絡學習優勢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上下工夫,關注學習過程,加強學習策略和方法的訓練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力求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項目以“教學團隊集中學習討論與培訓(領會相關資源庫建設理論)→到企業、同類院校調研→根據課程內容及特點進行學生學習需求分析→教學元素設計與開發(包括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等)→教學模式重構,混合式教學資源整合→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項目研究總結,評價并進一步改進優化教學資源”的思路開展研究。
二、建設內容
通過對課程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深入融合,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優化教學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整合立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互動性強的課程網絡學習平臺,實現課程線上線下“雙互動”,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最終使學生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面授教學設計。課程將“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以分組教學的形式,將班級學生分別劃分為 6 組,每組6-7 人,每組設組長 1 名。教學環節按照企業項目開發過程,穿插角色扮演。計算機網站建設實訓室被擬為“廣西南寧欣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擔的工作任務是某商務網站投票系統、注冊系統、留言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學生分別扮演網頁(美工)設計師、Web 軟件開發設計師的角色,教師分別扮演客戶、項目經理的角色。
在課堂教學面授過程中,圍繞網絡學習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通過小組課前匯報、撰寫計劃、案例分析、協作學習、編碼調試、作品評價等教學活動環節,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同時,課堂教學中的資源都可以從網絡教學平臺中獲取。
(二)網絡遠程教學開發。課程提前一周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工作任務。網站資源庫的網絡教學對課堂教學提供全方位的導學助學支持。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提供學習方法指導、指導學生選擇學習媒體和學習開發工具、提供學習心理輔導和在線交流等。
在網絡教學中,適時發布導學材料、作業、輔導資料、知識拓展資料等學習資源;定期組織在線測試和集中輔導;策劃組織在線答疑、主題討論、典型例題與案例解析等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協作學習,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通過在線導學、定期實時輔導和集中面授輔導等方式的結合,保證導學助學服務不間斷地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三、實施方案
課程一般按照 5 個課時進行單元設計編寫。以模塊 1 中第四個工作任務投票功能實現為例。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其中線上學習 2 個課時,線下學習 3 個課時。
(一)課前準備。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領取工作任務單,瀏覽和下載資源對投票功能相關知識點進行學習,與組員之間討論交流,進行學習資料收集與整理,制作項目需求分析,并根據項目需求分析,進行投票功能設計,確定制作方案。
(二)課中講授。課中講授可從以下步驟展開:(1)針對學生網絡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提示學生疑點、難點的解決思路;(2)學生小組分工協作,完成程序開發、編碼單元調試和集成調試;(3)教師對各小組執行進度和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提出整改意見;(4)學生課內討論交流,根據教師建議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布置下一個工作任務。
(三)課后鞏固。學生將作品修改完善后通過網絡平臺提交給教師,教師在平臺上批改作業并給予反饋。師生在學習平臺上針對教學問題進行交流。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拓展內容。
課程教學資源針對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與開發,主要見表 1。
四、應用成效
教學資源實踐環節經歷了兩個課改班級的課程教學(即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按照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新編制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校本教材等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學生成為主體,對學習內容興趣增大,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參與到項目中,體驗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學生能夠自主思考、探索,進一步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寬了學習的途徑和渠道。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明顯增強,課堂授課學習氛圍有較大的改觀。
同時,第一階段實踐教學環節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課時限制,一開始選取的教學內容難度偏大,學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線上工作任務,增大了線下教師課堂教學指導難度。二是學生網頁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自主開發設計網頁的時間和空間不夠。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難以自主開發網站,優秀學生作品較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第二階段實踐教學環節中,課題組成員反復研究總結,并提出改進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計劃。一是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篩選和提煉,尋找適合課堂教學的企業實際項目,修訂出切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校本教材,進一步進行線上線下學習時間分配和資源建設。二是搭建“網站建設綜合實訓”課程資源庫網站,豐富課程資源庫,為學生課后學習和探索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經過兩個階段的教學實踐研究,課改班級學生較非課改班級在課程綜合成績、網站開發綜合能力上有較大的進步和提高。如圖 1 所示。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對完成實踐教學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88 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如圖 2 所示。
五、特色與創新
(一)與競賽項目對接的教學資源建設。課程資源建設積極探索新思路,開發微課視頻、制作助學游戲、搭建課程網站,將所有教學資源集成在一個平臺。既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整體設計、單元設計等教學資料,又涵蓋了教學課件、課程素材、學習手冊、優秀作品等教學資料,資源強調多而精,極大程度上豐富了課程多媒體資源庫,擴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將課程學習延伸到了課外。
結合相關競賽標準,在教學目標上提出高要求,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網站規劃、網站功能設計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能使用動態網站技術獨立完成建站工作,對現有的成熟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團隊合作完成小型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以及產品的測試與維護。真正做到以教學資源促進競賽項目,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二)創設“工作室制”的資源學習環境。引入企業“工作室制”的教學環境設計,將企業真實環境帶入課堂,教學環節按照企業項目開發過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擬企業環境的教學情境設計,重在全面培養其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與規范等綜合素質。
將企業項目開發流程貫穿課程教學環節,嚴格按照“網站策劃→網站整體設計→靜態網頁設計→動態網頁設計→數據庫設計→網站測試→網站上傳→網站更新維護”整個標準的企業網站開發過程進行設計,促使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邊“用”邊學。
(三)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資源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深度挖掘企業資源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契合點,利用企業資源更好地改善課程教學質量。依托企業資源,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重構課程內容體系,結合崗位分析將企業實際項目融入教學內容,使得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服務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課程教學整體水平。
內容重構以就業崗位定位和職業能力分析結果作為重要依據,課程將企業實際項目融入教學內容,以 3 個子項目12 個典型具體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參與網站項目制作,親自體驗“網站策劃—網站整體設計—靜態網頁設計—動態網頁設計—數據庫設計—網站測試—網站更新維護”整個標準的企業網站開發過程。整合后的課程內容對接就業方向,接軌就業崗位,切實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企業資源的注入使課程教學煥發新的生命力。
該混合式教學資源已經實際運用于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驗班級的課堂教學。對完成實踐教學的專業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通過混合式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遲到曠課率減少,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所提高,改變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同時也提升自學能力和職業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建鋼.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強光峰.科學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四個關鍵[J].基礎教育參考,2015(7)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中職重點項目)“《網站建設綜合實訓》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GXZZJG2015A016)的階段成果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