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遠科+廖宗生+鄒高鍵
【摘要】 目的:分析區域性切除術對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區域性切除術治療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腮腺淺葉切除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腫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效果確切,安全性高。
【關鍵詞】 區域性切除術;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 治療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gional resection of parotid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Method:Fift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tid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 of parotid gland treated with regional res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patients with parotid superficial lobectomy as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operative time,incision length and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regional resec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tid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
【Key words】 Regional resection; Parotid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 Therapeutic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Hezhou Peoples Hospital,Hezhou 54289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12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是腮腺腫瘤的主要類型,約占腫瘤類型的80%。手術是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主要手段,既往采用單純腫瘤剜除術和腮腺淺葉切除術。單純腫瘤剜除術術后有超過40%的并發癥[1],對患者影響大,臨床應用范圍逐漸縮小。腮腺淺葉切除術保留患者面部神經,術后復發率低,但手術范圍大,會增加患者手術創傷。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保留患者部分腮腺組織和腮腺導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治療安全性明顯增強。本次研究就分析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經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治療,其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期間在本院行區域性切除術治療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15~70歲,平均(49.2±13.8)歲;多形性腺瘤28例,腺淋巴瘤18例,肌上皮瘤4例。選取同期腮腺淺葉切除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5~70歲,平均(50.1±12.6)歲;多形性腺瘤26例,腺淋巴瘤19例,肌上皮瘤5例。兩組患者腫瘤直徑<3.5 cm,術前面部無神經功能障礙,無其他面部疾病。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觀察組采用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治療,患者取全麻,根據腫瘤位置確定手術入路。腮腺下極腫瘤者接受耳垂后方至頜下弧形切口,術中注意保護耳大神經,解剖頸支、下頜緣支,耳屏前腫瘤患者作耳前向上至發際內“拐杖”行切口,對顳支、顴支予以解剖;耳垂前方或耳垂下方腫瘤患者行“S”形切口,或作類“N”形切口?!癝”形切口患者,對頸支、下頜緣支或下頰支進行解剖;類“N”形切口患者取面神經順向解剖法,尋找面神經主干,解剖保護耳大神經。術中注意保留所有患者腮腺導管,切除腫瘤正常腮腺組織5~20 mm,對腮腺深葉或鄰近深葉患者需將區域內淺葉組織、深葉組織進行切除。(2)對照組采用腮腺淺葉切除術,患者行全麻,常規“S”形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至腮腺筋膜。銳性分離腮腺筋膜,形成皮膚瓣,充分暴露腫瘤,向前翻瓣,解剖面神經分支,切除腫瘤,并切除腺體淺葉。對腺體導管進行結扎,腺體殘端縫扎,逐層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留置負壓引流管,加壓包扎2周。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隨訪至今,注意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率,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面癱、涎瘺、Frey綜合征、耳大神經損傷、面部塌陷畸形等。注意患者手術情況,包括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各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80.92±28.12)min,術中出血量(49.52±10.18)mL,手術切口長度(6.58±1.42)cm;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118.62±28.52)min,術中出血量(62.72±13.54)mL,手術切口長度(11.15±1.06)cm。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面癱發生率2例(4.0%),涎瘺發生率2例(4.0%),Frey綜合征發生率3例(6.0%),耳大神經損傷發生率6例(12.0%),面部塌陷畸形發生率3例(6.0%),耳周皮膚麻木發生率8例(16.0%);對照組患者面癱發生率8例(16.0%),涎瘺發生率11例(22.0%),Frey綜合征發生率10例(20.0%),耳大神經損傷發生率15例(30.0%),面部塌陷畸形發生率5例(10.0%),耳周皮膚麻木發生率17例(34.0%)。兩組患者面部塌陷畸形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隨訪至今,無1例患者腫瘤復發,對照組1例患者腫瘤復發,占2.0%。兩組患者腫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唾液腺腫物約占頭頸部腫瘤的3%,而有超過80%的唾液腺腫物位置在腮腺區。有超過50%腮腺區腫瘤位于腮腺淺葉,80%以上的腮腺腫瘤屬于良性腫瘤[2-3]。手術是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常用手段,而腫瘤切除范圍和確保腮腺功能與面部外形協調是臨床外科重點關注問題。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主要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而對多形性腺瘤,外科手術切除時,若切除范圍不到位,術后會出現較高復發率,而為了減少多形性腺瘤術后復發情況,需完整切除腫瘤,但腫瘤完整切除,會損傷腮腺周圍組織,術后出現面癱、Frey綜合征、涎瘺等嚴重并發癥[4]。
腮腺淺葉切除術于20世紀50年代被國外學者提出[5-6],并得到深入研究,與單純腫瘤剜除術相比,腮腺淺葉切除術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腫瘤復發率。而腮腺淺葉切除術的應用,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手術范圍大,會損傷面部較多組織,面神經分支較多解剖,游離神經距離長,面部神經過多暴露,再加上手術應激反應、機械刺激等,會損傷面部神經,致面部功能障礙等。相關學者報道,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經腮腺全葉切除術,面癱發生率最高,其次腮腺淺葉切除術[7]。另外腮腺淺葉切除術,手術切口長,需結扎腮腺導管,需切除大部分腺體組織,術后遺留較大瘢痕,局部凹陷明顯,使涎瘺、Frey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增加。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切除腫瘤時,要在最大程度上保存患者器官功能,保證患者面部外形對稱,減少面部塌陷畸形等并發癥發生。改良術式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是為切除腮腺淺葉腫瘤外1 cm組織,準確切除腫瘤,減少術后腫瘤的復發[8]。大量資料證明,腫瘤外0.5~1.0 cm腮腺區組織予以切除即為腫瘤切除安全邊界[9]。通過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切除腫瘤外0.5~1.0 cm范圍正常的腮腺組織,不會損傷腮腺組織,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只需切除較少的腮腺組織,僅解剖腫瘤所在區域的面神經分支,與腮腺淺葉切除術相比,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適用于合并基礎性疾病及老年患者[10]。同時腮腺區域性切除術中保留了患者腮腺導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腮腺分泌功能的負面影響;另外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腮腺組織切除少,術中創傷小,能維持患者良好的面部外形和面部功能[11]。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腮腺導管,維護剩余腮腺功能。一般來說,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后會保留患者接近腮腺正常攝取功能,維持患者術后超過50%的腮腺分泌功能[12]。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主要為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術后復發率高,多是因為多形性腺瘤包膜不完整[13],術后容易復發。而相關資料報道,對原發多形性腫瘤行連續病理切片發現,原發性腺瘤包膜外浸潤和出芽最大深度均不超過1 mm,而切除腫瘤包膜外0.5~1.0 cm處正常腺體和腫瘤組織,控制腫瘤切除深度在正常范圍,能提高手術治療效果[1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手術切口長度較對照組明顯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結果看出,與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相比,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手術操作簡單,明顯縮短了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而且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根據患者腫瘤位置確定手術入路,減小了患者手術切口長度,明顯減輕了患者手術創傷。研究中隨訪至今,觀察組無一例患者腫瘤復發;對照組1例患者腫瘤復發,占2.0%,兩組患者腫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與腮腺淺葉切除術相比,并不會增加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率。在采用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時,應選擇經驗豐富、技術嫻熟、動作輕柔的操作醫師,若患者腫瘤直徑超過3.5 cm,或為深葉腫瘤,應選擇傳統腮腺切除術[15]。若術中發現腮腺腫瘤結果與術前診斷不符合,應及時行冰凍切片病理檢查,必要時擴大手術范圍,增加腫瘤切除范圍和切除深度,確保手術能成功實施。
本次對并發癥研究中,兩組患者面部塌陷畸形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面癱、涎瘺、Frey綜合征、耳大神經損傷、耳周皮膚麻木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研究結果看出,對腮腺淺葉腫瘤患者行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手術安全性顯著提高。
面神經損傷是因手術操作過程中,面神經暴露時間延長,術中各種操作機械刺激及腺體損失等因素造成[16]。腮腺淺葉切除術手術操作時間長,術中面神經各種分支暴露時間延長,再加上手術各種操作機械刺激等,會切除患者較多的腺體組織,造成面神經損傷嚴重,使其發生率增加。腮腺淺葉區域性切除術只需暴露部分面神經分支,對腺體損傷程度較輕,減少了面神經損傷的發生[17]。涎瘺是因術中腮腺導管結扎,致殘留腺體分泌的唾液無法通過導管引流進入口腔,而是從手術切口排出[18],故而造成涎瘺發生。為了減少術后涎瘺的發生,術中要徹底結扎殘留的腺體,術后對切口持續2周以上的加壓包扎;術后兩周可口服阿托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腺體分泌,以免造成涎瘺發生;術后減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以免誘發涎瘺。若患者發生涎瘺,可采取局部穿刺抽液,行切口加壓包扎。Frey綜合征經大量研究證實,被認為該病發生因素是因迷走再生學說,手術過程中將分布在腮腺區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切斷后,斷端與分布在汗腺和皮膚血管的交感神經發生錯向再生愈合[19],導致Frey綜合征發生。而采用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術中切除范圍小,對面部神經解剖范圍小,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腮腺表面的SMAS筋膜,在腮腺創面和皮膚之間形成一層機械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Frey綜合征的發生。面部塌陷畸形的發生,多是因面部神經損傷嚴重所致,腮腺淺葉切除術手術范圍廣,創傷大,術中將大部分腺體組織切除,并對腮腺導管予以結扎,導致患者術側腮腺功能喪失,腺體萎縮嚴重,造成面部塌陷畸形的發生。而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的應用,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腺體組織,維護腺體基本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面部畸形的發生。
在實施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時,該術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但此手術也具備相對嚴格的手術適應證。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對邊界清晰、活動良好、直徑較小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也較大效果,一般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直徑應控制在3.5 cm以下;若腫瘤位于深葉或惡性腫瘤或腫瘤直徑超過3.5 cm,應行全切除[20]。手術操作前,需詳細詢問患者臨床病史,對患者行腮腺B超、CT檢查,明確患者腫瘤位置,并肯定患者腫瘤良惡性,進而確定是否采用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若患者腮腺腫瘤直徑超過3.5 cm,或腫瘤邊界不夠清晰,使腫瘤區域性切除范圍不足,進而無法完整切除腫瘤,造成腫瘤復發。因此,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實施前,需明確腫瘤范圍和腫瘤大小,進而選擇更為有效的手術方法??偠灾瑓^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效果確切,能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同時區域性切除術后腫瘤復發率低,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Rü?tü K,?smail ?.Lipoma of the superficial lobe of parotid glan: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2010,33(4):215-218.
[2]韓曉晨,胡萬寧,夏長金,等.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在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3):404-405.
[3] Telugu R B,Job A J,Manipadam M T.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 Rare Case Report[J].Journal of Clinical & Diagnostic Research ,2016,10(6):1-3.
[4]馮桂花,馮維,申秀梅.區域性切除術與腺體淺葉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比較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2,28(9):920-922.
[5]任曉旭,牛勇梅,秦曉中,等.區域性或淺葉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臨床對比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4,30(8):497-499.
[6] Wiertelkrawczuk A,Huber J,Wojtysiak M,et al.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linical,histolog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arotid gland tumor surgery:verification of facial nerve transmission[J].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15,272(5):1219-1229.
[7] Vaiman M,Abuita R,Jabarin B.Selective deep lobe parotid surgery for benign tumors[J].Acta Oto-Laryngologica ,2015,35(12):1-4.
[8]韓薇薇,馮德斐,任妮娜.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性和淺葉切除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11):685-686.
[9]韓曉晨,胡萬寧,夏長金,等.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在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3):404-405.
[10]湯志軍,謝江,孫挺.2種術式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的術后并發癥比較[J].口腔醫學,2012,32(12):769-771.
[11]陳冬雷,王翔,邢元龍,等.56例腮腺良性腫瘤區域性切除術的療效[J].重慶醫學,2010,39(18):2509-2510.
[12]莫清清.腮腺warthin瘤與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超聲對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8):2082-2084.
[13]張文東,鄭良杰,劉洪泉.腮腺部分切除術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雜志,2011,19(6):436-437.
[14]金明勛.腮腺良性腫瘤不同手術方法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5):705-706.
[15]楊素花.腮腺良性腫瘤區域性切除術與淺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8):123-124.
[16]王純.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性切除術與淺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8):75-76.
[17]王海鑫.腮腺區域性切除治療腮腺淺葉多形性腺瘤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152-153.
[18]熊藝輝,李運安,余和東.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在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中的系統評價[J].口腔醫學,2014,34(7):505-507.
[19]俞光巖,馬大權,高巖,等.涎腺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0(1):7-10.
[20]邱嘉旋,朱聲榮,黃松,等.腮腺多形性腺瘤并腺體區域性切除邊界的界定[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8,24(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