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嬌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指導小學生開展習作活動,教師務必要聯系學生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實際,打開寫景、寫事、寫人的習作思路,提升寫作質量。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寫作;社會生活;寫景文章
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這一理念,如何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聯系現實生活,激發生活情感歷來是眾多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不倦探討的話題。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應當樹立與生活聯系的教學觀,由“封閉課堂”走向“開放課堂”,轉變學生習作情感淡漠、寫作語言貧乏的窘境。
一、社會生活取材,提升寫景習作質量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充實,才會表達出、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人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作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社會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資源。教師在開展寫景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從社會生活角度出發,引領學生探尋自然社會中的無限奧妙。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自然的鳥獸蟲鳴、綠樹成陰,無一不可作為第一手寫作素材。春暖花開之際,教師組織一次踏青活動,讓學生觀察春天來臨之際一草一木的變化;夏蟲蟬鳴之際,帶領學生走進公園,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致中激發學生的創作情感;香山葉滿之際,登高游覽中讓學生體會霜滿大地、遍地殘紅的驚心動魄之美;大雪紛飛之際,借片片飄落的雪花為學生營造銀裝素裹、原馳蠟象之境。自然四季、山川河流,無一不可作為寫作對象。
大自然的花開花落、陰晴雨雪都能給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美的震撼,寫景作文是小學習作課中最常見的訓練內容之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自然美景展開習作,能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將景寫得逼真、寫得生動、寫得更為形象。
二、家庭生活取材,提升寫事作文質量
家庭是孩子語文學習的第一場所,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待在家里的,家庭生活能給學生帶來最真實的生活感悟。溫暖的家庭里每天要發生多少有趣的事情啊,這些都可以拿出來寫一寫、記一記。在寫事作文訓練中,教師可將目光轉向學生家庭生活,為學生布置與家庭有關的寫作話題,使學生學會在溫馨友愛的家庭生活中尋找寫作材料,激發寫作情感。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名為《最令我難忘的一件事》的作文,學生拿到題目,冥思苦想,不知道寫些什么,怎么才能寫得生動。見此情景,我便提示道:中秋節剛剛過去,在這個闔家歡樂的節日里,同學們的家里面有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仔細想一想,等一會兒老師要邀請幾位同學說一說這些好玩的事情。學生一聽寫節日里有關的家庭趣事,馬上熱烈討論起來,與同學交流中秋節期間在家發生的新鮮趣事。短暫的熱烈交流后,我點了幾位學生發言,與同學們分享他們的家庭樂事。有同學談到與爸爸媽媽做月餅的趣事,有同學談到中秋造句游戲趣事,還有同學談到中秋看花燈趣事。一位同學在交上來的作文里寫道:“吃完月餅,我和表弟、表妹手執著傳統的燈籠玩樂。我們手執燈籠一邊走一邊說笑話。當我們說到有一只大肥豬時,突然我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絆倒了,整個人跌倒在一個大水溝里,全身染污了,燈籠也燒著了,把我嚇壞了。表弟表妹都捧著肚子大笑起來。這時我真想找個洞鉆進去……”
家庭是孩子們溫暖的港灣,將家庭生活引入學生的寫作情境中可以增強孩子們的個人體驗,有利于生活與知識的有效結合。
三、學校生活取材,提升寫人作文質量
學校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領域,注意跨學科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交叉整合。學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作文教學可以通過學科整合開闊學生的寫作視野。例如,學校運動會后,讓學生寫寫操場上的運動員風采;升年級時,寫一寫新換的科任老師;和同學熟悉后,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某位同學等。
小學生作文活動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寫作素材的缺乏,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限制了學生習作資源的積累。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入手,為學生挖掘學校里有價值的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激發創作欲望。
總之,生活是廣闊的海洋,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在社會生活中,學生難道只能積累寫景素材,在家庭生活中就不能寫人嗎?自然不是這個道理,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廣泛的生活活動中汲取寫作資源,并不意味著要限制學生的習作源泉。作文教學生活化,關鍵在于生活意識的培養,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一切值得寫的事物,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這些生活之景、生活之人、生活之事記錄下來,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思想情感。
參考文獻:
[1]魏潔.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2).
[2]曾葆春.學“陶行知”思想,寫“生活化”作文[J].福建教師,2009(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