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良
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依然存在一定的“高分低能”現象,即他們能夠高質量地完成課本與卷面上的題目,獲得較高的分數,但是卻不能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沒有實現真正的主體性發展。針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思路,改進與完善教學措施,著力于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實際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基于實際教學工作經驗,主要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起到促進和保障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教學措施
數學在小學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重點不在于讓學生能夠做對多少題、考多少高分,而是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使其實現真正的主體性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對實際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一、突出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直接聯系
當前學生之所以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較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脫離了生活、脫了實際,讓學生體會不到也感受不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這就使得他們在課堂上掌握了數學的理論知識,但是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有效地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教師就不能以傳統的教學方法教育學生,要轉變過分強調數學的嚴謹性和理論性,側重講解數學的解題技巧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直接聯系,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
二、增強教學的探究性
要想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點,就是要增強教學的探究性,讓學生真正地思考起來,使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在學習中,讓學生真正有了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他們才會真正形成對數學的應用體驗和感悟,并逐漸嘗試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得到對應能力的增強與提升,如若不然學生就只能完成一些課本和卷面上的習題,而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卻束手無策。
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因為合作學習真正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并獲得更多的自主思考與自主探究空間。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有關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組,通過剪紙操作和觀察思考來自己探究、總結三角形的特性,不論其最終的總結是否正確,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是真實存在的,之后不論其通過何種途徑學習到三角形的特性,其相關知識的記憶和主觀體驗都會更加深刻,這能夠讓他們在生活中遇到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時,應用所學知識快速、正確地將問題解決。而且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養成思考與探究的意識、習慣,這也有助于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降低教學的抽象性
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可用于解決各種各樣實際的、形象的問題,但當其被歸納和總結成為課本中的數學知識之后,卻會變得較為抽象,雖然小學數學的知識較為簡單,卻也同樣是如此,正是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使學生在生活中無法對其進行實際應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想辦法降低數學教學的抽象性,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形象體驗。
“數形結合”是數學教學降低知識抽象性的一個主要思想與方法,當前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讓“數形結合”在教學中得到更好的落實。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有關相遇問題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顯示器當中動態地演示相遇過程,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參數數據,學生通過這樣的觀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加形象、深刻,這樣一來,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相關的問題時,便能夠通過腦海中的“情景重現”,將問題有效地解決。
四、提高學生習題與作業的應用性、實踐性
習題和作業是鞏固學生對知識掌握與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如果其應用性和實踐性過低,便只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無法讓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師在進行習題和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重視提高其應用性和抽象性。
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去嘗試解決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例如,陪父母或爺爺奶奶去菜市場買菜,幫助他們計算應付和找零,將前面創設的教學情景直接還原到現實生活,或是在學習完了面積的計算過后,在家長的幫助下,測量自己家里的面積等等。
在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實現主體性發展,為此,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教學思路,對教學方法、教學措施作出調整,重點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實際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真正的受益。
參考文獻:
[1]錢興明.融入體驗深化探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體驗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14(35):73.
[2]蔡淑芬.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新課程(上),2015(6):218-21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