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界迎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教育界思維理念的更新、教育資源的整合、課程體制改革等勢在必行,本文以《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為例,從成本會計人才需求、“互聯網+”會計、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利用互聯網進行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等幾方面的論述,提出了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的一些淺顯的建議和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成本會計;大數據;課程改革;實踐能力
“互聯網+”教育是大時代的需求,是新時期教育界改革創新的契機,深刻影響著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變化。包括人們的教育思想,思維方式,接受方式等固有模式都將接受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全新的理念,《成本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的重點必修課程,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專業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該課程目前的教學狀況而言普遍偏重理論,實踐環節相對落后,如何對該課程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夠在教學做評的新模式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使“互聯網+”課程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實現基于工作課程導向的課程設計、建設與改革,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探索改革之道。
一、目前市場需求的成本會計人才類型
我們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教育改革,具體對《成本會計》課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我們的學生通過課改真正受益,與市場無縫對接,適應市場,學以致用。目前成本會計人員要求:年齡一般在30歲左右;全日制專科以上財務相關專業;助理會計師以上職稱;工作經驗三年以上,熟悉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財務軟件使用經驗,誠實寬容,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敬業愛崗。
二、“互聯網+”背景下打造相關會計工作“升級版”
“互聯網+”簡單理解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通信”就是即時通信,“互聯網+零售”就是電子商務,為了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會計行業轉型、改革,新會計體系的建設,勢在必行,打造會計工作“升級版”提高會計的服務能力是新時期會計工作重點,同時也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互聯網+”審計,提出建立審計大數據體系。利用云操作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將傳統的抽樣方式檢查交易樣本,擴展到全部的總分類賬和數據庫。
“互聯網+”管理會計,雖然傳統企業依然是人、財、物,供、產、銷的管理,但是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已經互聯網化,發生了根本改變,比如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云制造、員工差旅費管理云服務等企業互聯網化加速了財務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強化內部控制和責任管理,將企業內部“小數據”與互聯網“大數據”結合,促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互聯網+”增值稅發票,目前試運行的升級版增值稅電子發票,最大特點是交易發生時電子發票系統即可產生對應的電子發票,并及時將真實完整的交易,同步傳遞交易雙方和稅務管理部門,實現交易、稅收繳納的信息化、自動化。
除此以外,還有“互聯網+”年報、“互聯網+代理記賬”、“互聯網+”稅務會計等多角度的“互聯網+”會計工作,為全國1600多萬名會計人員開拓了視野,提出了挑戰,如何適應時代潮流,轉變觀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創新會計工作是許多會計人員當務之急,而對于為社會提供新鮮血液會計人才的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打破傳統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思路、校企合作、建立三方評價體系方面更要銳意創新,迎接新時代的考驗。
三、“互聯網+”成本會計課程改革
(一)在互聯網環境下,優化課程,整合教材
高職教育肩負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社會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職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傳統以理論為主的教材不再適應新的環境,新時期互聯網環境下,更有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可供篩選,完全有條件整合成本會計教材,選取典型案例,按照工作過程梳理教學內容,力爭在核算與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在細節上尋求共識和規范,避免核心概念、成本核算、成本項目、分配方法的各自表述,采取“能力為本,就業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循序漸進,按照工作流程,以任務驅動,項目為導向,注重學生基礎知識、核算能力、成本控制與管理知識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配備經典案例、業務發生時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各種費用分配表,更加直觀展現工作內容,易學易記,不但是學生的學習教材還可以作為日后工作的工具用書。
(二)利用互聯網,改革教學模式,以培養能力為主
傳統教學,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學習被動,興趣不高,效果不好,新的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任務驅動式教學,增加實踐環節,課堂可以在教室,如模擬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典型案例,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可以分組,角色扮演、有庫管員、成本會計、材料會計,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制定方案,相互協作,解決問題,完成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費用分配表、登記明細賬、總賬等成本核算任務,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能力。課堂也可以在校外,如校外基地實訓,可以帶領同學們,參觀企業,實地體驗,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工藝流程、成本核算流程、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拓展眼界,教學做一體化。
(三)“互聯網+”教學手段更新,形式多種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為了更加直觀,形象傳授授課內容,可以利用PPT、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手段,例如可以將重點內容制作成系列微課,通過網絡,觀看視頻課件、微課、通過BBS、qq、微信、聊天室等等網絡工具上傳文件、作業、留言、精品貼等提供老師和學生,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另外利用互聯網,建設學生自主學習平臺,配備相應的學習模塊;建設實訓平臺,配備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費用分配表、成本報表,實訓評比平臺,配備相應的考核系統,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成本核算技能,實現線上線下合作、學習、交流。
(四)通過互聯網,建立成本會計講師點評網,實時跟進
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多、計算量大,表格多,實踐性強,相對于其他課程,學生反映學習難度大,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成本會計點評網,組成三個群體、學生群、教師群、師傅群,學生群主要是學生,講述學習成本會計的心得體會;教師群主要是來自不同的高職院校教師,教授成本會計課程,師傅群主要是來自企業的成本會計、成本經理,講授實際成本核算工作業務,學生可以有針對的學習,并可以累積積分,贈送課程和獎勵,通過這個點評網,匯集大量信息,將學習經驗、理論學習、實踐學習融于一體,實現與實際業務的零距離接近,完成學生向員工角色的演變,也可以促進校內校外教師師的合作、學習與交流。
伴隨著 “互聯網+”,我們的高職教育必然借此東風,做強做大,而成本會計課程的改革也會在此引領下貼緊市場,創新實踐,服務社會,為社會培養優質成本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