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星
摘要:分析了我國建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需求,比較了國內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異同,在分析“三維目標”的“來龍去脈”基礎上,闡述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對“三維目標”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三維目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1–0003–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求: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繼“三維目標”后又一個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中產生的。
1 再釋“三維目標”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有兩處提及“三維目標”。一是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描述中有所提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二是對課程標準的說明中有所強調:“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人們將此概括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15年之多,學術界對“三維目標”的爭論和基礎教育實踐領域對“三維目標”實施尷尬的討論一直不絕于耳。絕大多數學者和廣大基礎教育教師認為:相對于僅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三維目標”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是與時俱進的超越和進步。這是因為“三維目標”是從學生學習意義形成的過程建構的,它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從“什么是值得學和學什么”視角制定知識與技能目標,從“怎樣學習特定的知識與技能”視角制定過程與方法目標,從“通過此過程學習特定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發展有何意義”視角制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三維目標”的準確表述是“在正確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維目標”的真正落實,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認同并踐行這樣的理念:“知識與技能”既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又是經歷正確的“過程與方法”的載體,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也是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需要“三維目標”有機統一和融合的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使素質教育在課堂的落實有抓手。因此,有學者認為“三維目標”是蕩滌應試教育的一帖“解毒劑”,“三維目標”落實之時,就是應試教育崩潰之日。
在學術界[2~5]對“三維目標”進行爭論的同時,基于“三維目標”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三維目標”瞬間在全國成為教學層面上影響最為廣泛的概念,廣大中小學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實踐著基于“三維目標”的學科教學。但是,諸如“知識與技能”的僵化與虛化、“過程與方法”的簡單應對與形式主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標簽化等等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隨處可見;關于如何將籠統的課程“三維目標”轉化為章節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基于“三維目標”學科教學與“能力立意”的學科考試有效對接,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融合、落實“三維目標”,并用“三維目標”評價課堂教學等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成為難點。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建構與實踐,始于21世紀來臨之際。進入21世紀后,未來社會的公民如何才能應對當今世界技術飛速發展、社會多樣化與區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復雜挑戰?如何才能實現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基礎教育如何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在課程和教學中得以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
2 認識“核心素養”
21世紀是一個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又是經濟全球化、國際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和經合組織、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等國際組織紛紛討論這樣的問題:21世紀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使他們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世界經合組織(OECD)于1997年開始啟動21世紀核心素養框架的研制工作。經多方研討和論證,于2003年形成最終研究報告《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 Functioning Society),其中,“Key Competencies”意思為“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的“素養”,簡稱“核心素養”。諸多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相繼公布了核心素養清單(見表1)。
為落實《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國內高校近百位專家成立的課題組,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16年9月26日中國教育學會召集幾百位教育領域專家重點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評價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深入研討。至此,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框架(見圖1)基本建構完成。
綜合分析比較國際組織、國家(地區)所公布的“核心素養”可以發現,雖然它們存在側重點、視角、內涵的表述差異,但有幾個方面是共同的。
首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稱21世紀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6],是學生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綜合品格。核心素養并不只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更是面向人人的,是一個人在21世紀獲得個人成功并貢獻社會最為重要的“共同素養”,是21世紀人人都需要具備的“共同素養”中的高級、關鍵素養。
其次,核心素養是跨領域、跨學科和多功能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數學、人文、科學、體藝等)教育的共性貢獻與個性貢獻;學生核心素養的表現可以在不同社會領域,如政治領域、科技生產、社會網絡、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得到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滿足未來個人成功生活、社會健全發展和職業世界不同需要,幫助學生解決不同情境中的復雜問題[7]。
再次,我國建構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汲取了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時代發展對人的需求,體現了21世紀對人的要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我國學生的要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立足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歷史文化特點,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我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實際而建構,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8]。
3 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3.1 “核心素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人類走過了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21世紀的世界正在步入知識時代,與之相應的經濟形態為知識經濟,與之相應的社會是知識社會。進入21世紀后,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技術成為了商品,工業時代的常規工作類型將會逐漸減少,以知識為基礎的工作類型和崗位數量將會持續的大幅度提升。在知識經濟時代,個體如何才能夠在新型的社會化中受益,并為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如何才能夠有效地應對數字科技對人們認知發展、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的沖擊?
科技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將人類社會推入一個新的信息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數字公民”。在信息社會時代,個體怎樣合法地、有道德地、負責任地使用信息通訊技術?怎樣才能與他人聯合,全面地搜集、分析、綜合信息?
21世紀的“全球化、知識經濟、科技與信息迅猛發展”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人類生活越來越成為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整體,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社會和文化變得空前復雜和多元化。在全球化時代,個體如何有效管控和適應不同價值觀、宗教信仰、情感、觀點、利益、人際關系等的沖突?如何適應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需要、以適應變化莫測的未來挑戰?如何通過合作共處使全球化有助于豐富人類的生活?
在21世紀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和全球化社會中,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文化基礎”素養,包括使用言語、文本、符號的基礎,使用數字、科技、信息的基礎,互動并理性地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礎,才能創造性地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社會參與”素養,包括具有全球化公民意識,能有效進行群體互動、合作和交流等,才能在全球化社會過上成功的生活,并對全球化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自主發展”素養,包括身心健康,樂學會學,具有主動和創新意識,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等,才能適應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21世紀[9~11]。
3.2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傳承和提升
“核心素養”與過去提出的“三維目標”有著怎樣的邏輯關系?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有學者形象地將“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描述為: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傳承。歐盟將“素養”界定成“公民適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將“核心素養”界定為“所有個體達成自我實現和發展、成為主動的公民、融入社會和成功就業所需要的那些素養”。因而“核心素養”是個體獲得成功、融入社會和勝任工作所必備的、集“知識、能力和態度”為一體的關鍵能力和品格,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為一體的整體表現[12]。
知識與技能是形成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前提和載體。沒有知識與技能就不可能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但知識與技能并不等同于素養。建立知識與素養的關系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樣的知識與技能”,二是“如何獲取知識與技能”。
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都是由事實性知識、理論原理性知識和學科觀念性知識構成的。學科觀念凝聚著所在學科思想的精華,是學科知識體系中更本質的東西,處于核心的地位。在信息時代,學科知識的衰減和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但學科觀念或思想卻相對穩定,學科觀念也是學生應對復雜的、不可預測的問題時所必需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核心所在。因此,舍棄無法窮盡細小的“知識與技能”的點,將學科知識提升為學科觀念,就能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
學科知識與技能是否有利于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還要看知識與技能是如何獲取的。機械灌輸、被動接受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不可能形成核心素養,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才是核心素養發展的前提。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是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學科特征科學思維方法的過程,同樣也是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過程。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提升和發展。“三維目標”強調在正確的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知識與技能、掌握方法、發展能力、培養態度和價值觀,“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適應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和全球化社會所必備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關鍵能力和品格。“三維目標”聚焦課程對學生的培養,“核心素養”聚焦教育對學生未來融入社會并獲得成功所需要關鍵能力和品格的培養,“核心素養”更能體現時代發展對人的需求,更能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三維目標”體現現代學科的內在價值,“核心素養”指向多學科、跨學科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品格”的貢獻,“核心素養”更強調不同學科融合對學生發展的教育價值。
3.3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任重道遠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如何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到學校教育、課程實施和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學科教育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效果?教師、課程、資源如何才能保障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順利進行?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清晰認識學科教育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貢獻”。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學科本質特征,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貢獻。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如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自然)課程,他們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共同和特殊貢獻是什么?這就有必要分析研究服務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其內涵、要素、表現和素養水平評價體系。
其次,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科學地將服務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落實到課程、單元(專題)、課堂教學目標中”。當前,課堂教學仍然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服務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制定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課堂教學目標,需要設計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學習任務(活動),需要建構和實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評價。
第三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建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核心素養上承著宏觀目標,把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立德樹人等有關內容要求具體化;下啟著課程實施實踐,通過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考試評價等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考試評價既是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學校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舉措。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不僅會涉及中高考制度改革,也會涉及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和不同課程模塊的學習結果性評價的改革。研究分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并將其校本化,分解和細化到課程模塊、單元、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這既能發揮學業質量評價對學科教學的導向作用,也是深化學科教育課堂改革的關鍵環節[13]。
參考文獻:
[1]趙婀娜.今天,為何要提“核心素養”[T].人民日報,2016,(10):20.
[2]鐘啟泉.“三維目標”論[J].教育研究,2011,(9):62~67.
[3]蔡鐵權.三維目標的課程觀詮釋[J].全球教育展望, 2006,(3):57~61.
[4]王策三.“三維目標”的教學論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1):1~11.
[5]崔允漷.追問“學生學會了什么”——兼論三維目標[J].教育研究,2013,(7):98~104.
[6]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7]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8]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17~23.
[9]蔡清田.核心素養在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5,(9):13~23.
[10]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1~13.
[11]周平艷等.提出21世紀核心素養的驅動力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22~28.
[12]劉國飛等.核心素養研究述評[J].教育導刊,2016,(3):5~9.
[13]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