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祥豪
摘 要: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廣大數學教師的教學重點,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進行簡要說明。
關鍵詞:數學課堂;小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們探索物質世界的源泉,學校教育則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那么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主要從以下兩點談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激發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1.變換思維的角度,培養學生靈動的創新思維能力
課本中的一些習題所表現出的條件和問題與一般題型不一樣,有的學生在解題時不能用以往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時,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從另一個思維角度出發,這樣困難就解決了,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教師引導學生轉變思維的角度,從減法與除法的關系去思考,題目就可以變成189里面包含有幾個7,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從而得出列式189÷7。又如,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小明、小紅兩人沿著2000米的湖邊步行,他們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同向而行,小明每分鐘走300米,小紅每分鐘走200米,經過多少分鐘小明能追上小紅?這樣的問題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變換思維的角度:小明追上小紅,其實就是小明比小紅多走一圈,也就是多走2000米。這樣改變思維的角度就突破了難點,學生就能輕松地解題了:2000÷(300-200)。這樣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地看問題,又能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進行了求異性思維的訓練。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一次公開課執教中,我開課的內容是:乘法的初步認識,“如果老師要給5個學生每人兩個桃子,老師要準備多少個桃子呢?”一個舉手的學生回答:“2+2+2+2+2=10(個)”“如果要給全班50個學生每人兩個桃子,要準備幾個呢?一個學生站起來說:“2加2加2,一共要加50個2。我連忙追問:“這么多,你們的練習本肯定都寫不下了,那怎么辦呢?小朋友們炸開了鍋。“小朋友們,那該怎么辦呢?哪位聰明的孩子能幫老師想一個巧妙的方法呀?我裝出一副求助的樣子提醒道。頓時,小朋友們的眼睛一下子有了精神,教室里充滿了一種積極思考探求知識的氛圍,我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這樣,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最佳狀態,激發了思維動機,教學效果非常良好。
二、挖掘教材,培養創新能力
1.結合實際挖掘教材
學習數學知識,可以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如,我在教完“認識幾分之一”后,就設計了這樣的習題: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裝個數不等的同樣物體,拿出其中一個,告訴學生這是其中的幾分之一,讓學生猜物體的個數;還可以拿出2個、3個、4個等物體的不同個數,同樣告訴他們占總數的幾分之一來猜物體的個數。這樣有意識地深挖教材,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敢于合理調整教材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頭腦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如果忽視了學生原有數學知識的實際情況,就會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新的知識,會感到枯燥無味,學習沒興趣,這樣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發現學生準備了圓規后,上課之前我有意讓地讓幾個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試著畫圓,發現他們已經能夠畫圓了。在這種情況下,我改變了教材中的安排順序,從教學畫圓開始,再到在一張紙的中心畫圓,讓學生說一說:你怎么知道這個圓就在這張紙的中心,從而引導出圓心,并由學生討論得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然后再引導畫一個與老師一樣大的圓,引出半徑、直徑的定義,并理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最后,再引導學生從自己畫的圓中發現、總結出半徑、直徑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操作和探索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理解了概念,發現了規律,培養了創新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途徑。我們廣大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在數學課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龔春燕.創新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6.
[2]楊素琴.創新教育:學校內涵發展探索[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