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三自式”學習,可拓寬學生數學學習的寬度,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教師適時的引導,能給予學生“三自式”學習以有力支持,對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三二六;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51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單憑課堂學習難以獲得滿意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學力較差的學生,更需要拓寬學習寬度,利用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訓練等形式,提升自身的學力。“三二六教學模式”推崇的“三自式”學習“教師課前發動學生展開自主預習、課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課后督促學生展開自主訓練”,可以有效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全面培養學生數學素質。
一、課前自主預習,教師適度介入引導
數學課堂預習非常必要。通過自主預習,學生不僅熟悉了學習內容,拉近了與新知識的距離,還能夠搜集相關信息材料,為課堂學習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在學生自主預習過程中,教師要適度介入,其介入方式需要根據預習內容實際進行選擇。
例如,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因為學生對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有一定認知基礎,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預習時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自主閱讀教材,觀察各種圖示,看懂各種圖解;實際操作“試一試”“練一練”,總結學習發現;搜集生活中與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相關的案例,整理后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在課堂展示前,教師先讓學生對照教材解讀相關圖示,有學生解讀:帆船向右平移9個格,主要是看帆船的某一個部位,如船頭或船尾;觀察金魚時也是這樣,可以看金魚的頭、尾等,數一數會發現金魚的每一個部位都向右移動了7個格。在展示環節,學生列舉了汽車、輪船、飛機、云彩、時鐘、電扇、地板等多種涉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應用案例。
從課堂反饋的情況可以看出,預習時應有明確的方向性,這樣,學生才能根據教師的引導展開預習活動,其學習效果是顯著的。
二、課中自主探究,注重合作互動推進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互動學習,讓學生在自主討論、探索、歸納、整合等活動中,總結學習規律,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用計算器計算”的內容很簡單,學生很快就可以掌握操作方法。為了提升學生使用計算器的熟練程度,教師可以設計小組競賽活動:學習小組間展開對抗賽,小組全員參與,以用時少、正確率高為勝。競賽內容由教師當場公布,涉及加減乘除的算法。任務給出之后,各個小組迅速展開準備工作,小組成員利用計算器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小組長輔導操作較差的學生。
計算器應用方法很簡單,但要達到熟練應用還是比較困難的。開展小組競賽活動,目的是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熟悉計算器的基本功能和屬性。
三、課后自主訓練,關注數學實踐應用
自主性訓練是學生課后展開的學習活動,大多以家庭作業形式介入。學生自主訓練要體現自主性,教師應讓學生在實踐與體驗中形成學習認知。教師可以給出方向性的引導,包括數學實踐活動、學習總結、社會調查、生活案例列舉、數學信息搜集等,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后,教師給出課后學習任務:根據課堂學習掌握的認知,自行設計一份檢測題,要求所有題例都出自生活實踐應用,不得抄襲、復制、參考其他訓練題型。學生課后搜集相關信息,并根據課堂學習認知編制檢測題。課堂展示時,教師隨意抽出一份檢測題,展示到大屏幕上,先推敲其生活應用的真實性,然后選取檢測的題目對學生展開學習鞏固檢測。
教師讓學生自主設計檢測題,而且規定不得抄襲和參考,這無疑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學生要深入到生活中,搜集相關信息和材料,然后結合課堂學習認知展開題型設計。這個設計本身就是數學生活應用的理論性總結,帶有自主訓練色彩,對塑造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有重要意義。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缺少敏感性,教師常常布置這樣的自主訓練任務,給學生提供實踐感知體驗的機會,能為學生自主學習認知的成長創造條件。
“三自式”的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凸顯了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教師適度介入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相應幫助和引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自主學習之中。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