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瓊
摘要: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是否過關(guān)的重要標志,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一直以來,作文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如何進行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我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五年級;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諸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其中書面表達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學對于語文教師來講一直是一塊比較難啃的骨頭,尤其是那些寫作底子比較薄的學生,更是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抓破了頭皮。那么,如何開展小學生作文教學呢?我結(jié)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后的老師,尤其是針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來說,其學習興趣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對寫作教學的開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講解《新型玻璃》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首先進行時下的玻璃樣式的觀察和研究,想一想現(xiàn)在我們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別之處,你希望改進成什么樣子。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選一種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稱“玻璃的自述”,介紹自己的特點和作用,將自己推銷出去。這樣的寫作要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范圍和想象空間,從而更好地誘導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著力基礎,對教材進行加工重組
現(xiàn)有語文教材的課文編排,通常以單元為單位,單元內(nèi)的文章在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而是為了訓練某項語文技能把在結(jié)構(gòu)和寫作上有相似點的文章放在一起,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語文課必須加強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加強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所以,課文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習語文的內(nèi)在需要重新組合,以豐富學生對在內(nèi)容上真正有聯(lián)系的文章的感受,從而在“意相近”的層面上領(lǐng)悟文字如何達意及文章的意義。
三、廣泛閱讀,積累作文學習的素材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語文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在學校或者班級里開展“每天一背”的活動。教師可以去精心收集一些有利于學生作文的內(nèi)容供學生背誦,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分享一些值得背誦的內(nèi)容:如古典詩詞名句、名人名言、警句等。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家學習興致較高,完成背誦會有較強的成就感。同時,每個學生準備好摘抄本,在班級里成立班級圖書館、閱讀角,創(chuàng)設平臺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平時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同時上課也可以指定閱讀,兩者互相結(jié)合,要求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心得體會記錄在摘抄本上,定期組織組織學生互相之間進行交流,讓一個人的積累成為全班的積累,點燃思考的火花。且可以讓學生為自己的素材本起一個有創(chuàng)意富有詩意的名字,激發(fā)學生對自己素材本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收集的興趣。
四、善用想象,指導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童心,進行適當引導,引導學生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提升寫作能力。最簡單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夠進行留白的補充,也就是故事的擴寫。讓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課文的延伸,用學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進行故事的擴展,用他們的所感所悟去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世界。對于學生來說,既能加大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掌握,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五、聯(lián)系生活,促進作文教學高效實施
小學五年級作文教學的實施要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更好地結(jié)合生活實踐,教師就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例如:在寫“我的……”這樣的作文時,學生在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主要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等,這些人雖然經(jīng)常接觸,但是真正讓學生來描寫,卻不知該怎樣下手,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主要是學生在平時缺乏必要的觀察,因此,寫起來就覺得語言匱乏,難以達到預期的寫作效果,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你能說出媽媽的特點嗎?”“你和媽媽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故事,你還記得嗎?”“媽媽做的哪些事情讓你很感動?”等等,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引導,逐漸地教會學生學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以此促進作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六、重視講評,反復修改
學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寫完,上交給老師,似乎任務就完成了。大部分教師也只是對交上來的作文打個成績,大概地寫上幾句評語,發(fā)還給學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學結(jié)束了。試想:學生面對作文的單一讀者——教師,得到的回應也僅僅是一個分數(shù)和一些模棱兩可的評語,如何能提起寫作興趣呢?每次批完習作,我都會抽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對本次作文情況作個講評,表揚寫得好的學生,讓他們讀一讀自己的佳作、佳句,使其他同學學到方法。對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述并示出典型部分,組織集體修改,使同學們從中得到教訓。“文章不厭千遍改,功夫不負有心人。”魯迅、賈島、王安石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修改作文是作者對所寫作文的內(nèi)容不斷加深認識,對表現(xiàn)形式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生完成初稿后,要多看幾遍,多讀幾遍,仔細琢磨,看看層次是否清楚,詳略是否得當,交待是否明白,用詞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和用得不當?shù)臉它c符號等。只有經(jīng)過認真修改的作文,才能做到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更加統(tǒng)一,才能更恰當?shù)胤从成睢T诮虒W中,對于中年級學生,我總是在學生寫完后為學生進行“草批”,指出習作中的不妥之處,再讓學生自己修改,雖然教師辛苦一些,但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于高年級學生,我會先讓學生掌握評判標準,再組織學生自己評改作文,由四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每組負責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組成員在讀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共評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體化,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評自改的能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fā),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