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新。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在新形式下開展語文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適應現代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創新意識;任務驅動
新課改的實施及推廣已有數年,然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結構模式,還在影響著一部分語文教師。老師課堂上唱獨角戲,既壓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長期下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兒而沒有自己主動參與學習的份兒,沒有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沒有動手實踐、自我探究,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這勢必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的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完全放棄對語文的學習,其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我就從這幾個方面闡述一下自己在教學方法中的一點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設問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一般中學生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有什么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用“問題”激發他們的認識。設問是深入的階梯,是觸發的引言,是覺悟的契機。教師的每一個高質量設問,就會像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什么才是優化了的課堂提問呢?一是要有整體性。提問要圍繞學習目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二是要適度、適時、適量。適度是指提問應以實際現象或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程度的問題。適時是要求教師把握好時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并達到解惑的目的。適量是指提問要精簡數量,直人重點。三要有啟發性,這是優化提問的關鍵。教學中的啟發式,不是簡單的問答式,而是要求教師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把課文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使學生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習慣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思索。四要有預見性。提問要能事先想到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能敏銳的捕捉和及時糾正學生答復中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以及思想方法的缺陷。五要有靈活性。在講練讀議諸環節中都可以提出問題或帶著問題進行;也可以在學生精神渙散時,用提問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要靈活地穿插各種教學手段。
二、注重課堂上的分小組合作閱讀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
三、在課堂上適當留白,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留白,就是講課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講課要順暢,盡可能多講、細講,將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統統化解掉,讓學生聽起來順順當當,少碰釘子、少走彎路……”這是不是好的教學方法?我認為不是。首先,學生從這種課上獲得的知識是輕輕松松聽來的,不是經過動腦筋下功夫學來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對提高學習能力不會有很大幫助;其次,這種替學生想,“攙”學生走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使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真正樂趣,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學習既無味又無用。因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文章,在課上通過學生給學生講解,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法,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教學的一種新觀念,即: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參與探索,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進行因材施教,注意照顧整體
筆者認為,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還要注意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總不能讓領悟能力強、消化知識快、步步領先的學生原地踏步,無所事事,浪費精力與時間;也不能讓相對落后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放棄努力。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的課堂教學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1、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教學互轉”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取能力的強勁動力。如果初中生在學習的歷程中興趣逐漸下降,就會影響到其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創設優美形象的語文情境,激發學生心中樸素而真實的熱情,逐步引導他們深切感知、思考、領會,進而創新。
2、課堂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和網絡資源的利用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課堂上,根據普通話測試的要求對學生普通話、語音、詞匯、語法的規范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訓練。并根據學生升學的要求,對學生的普通話及口頭表達能力做出達標要求。
3、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合作首先,可以一起備課,這就是說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把要講課的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思考,共同收集問題,在問題的收集整理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更能很好的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體悟人生的真諦。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生活解讀文本,它來源于作者的生活,并帶有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群人的生活烙印,所以,文本的解讀必須要聯系生活,離開了生活,學生就無法進行解讀。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教學內容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研究課堂教學法和實際運用教學法,既要掌握教學法的共同規律,又要切實掌握自己課堂教學具體情況的特點,在掌握課堂教學方法共同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學生和教學實際,創造性地發展和運用多種多樣課堂教學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曾祥芹主編.語文教學能力論[J].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7.
[2] 趙福祺等著.語文教學實施指南[J].華中師大出版社,2004.7.
[3] 于漪著.于漪語文教育論集[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