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櫻子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著問題:部分教師只關注課堂,忽視了課外閱讀這一環節。而要想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課外閱讀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本文針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結合作者自身實踐,提出了相關的閱讀措施,旨在呼吁語文教師堅守閱讀的陣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素養;閱讀措施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積極探索科學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外閱讀同樣需要興趣。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營造閱讀氛圍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如班級文化環境的設置可以體現“書香”特色,通過黑板報、手抄報的制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制作一期以“我愛閱讀”為主題的黑板報,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制作“我愛文學”的手抄報,貼在墻壁上,渲染讀書的氛圍;還可以在班級展示經典佳句、名人名言等,使學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的熏陶。我發現在很多教室的黑板上就有一個方塊領域用來做“文學積累”, 學生將自己從經典美文中發現的名言 佳句摘抄到黑板上,共同分享讀書的收獲,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有了“文學”特色的裝飾,圖書角作為主角更是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 在書柜里擺放各類優秀的書籍,讓學生在書的海洋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享受閱讀的樂趣。營造這樣的“書香”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翻書閱讀。
二、明確閱讀要求,培養閱讀習慣
當學生有了讀的興趣,接著會帶來一些困惑:課外閱讀讀什么?部分學生容易走進“濫讀”的誤區:一種極端是凡書必讀, 于是對漫畫書、言情暴力小說、明星雜志等都瘋狂“拜”讀了起來,后果可想而知;另一種極端是讀了幾本書,便興趣索然,課外閱讀無疾而終。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教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對于課外閱讀的書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明確的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基于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教師要提煉閱讀內容,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讀物,推薦學生閱讀。很多學校都將古今中外的經典美文作為本校課程,這是大有裨益的。“經典美文,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經典美文是智慧的結晶,是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是語言運用的典范,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教師在不同的階段可以推薦不同的經典書目,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如在初中三年中,我所在的學校推出了不同的經典書目給學生閱讀,七年級有《魯濱孫漂流記》《繁星·春水》《泰戈爾詩選》《童年》《昆蟲記》等;八年級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名人傳》等;九年級有《簡·愛》《紅巖》《水滸傳》等。同時也可以推薦《讀者》《格言》《經典美文》等雜志。同時,我們將推薦的書目又做了細化,按照月份進一步做了設定,以七年級為例,九月份必讀書目《魯濱孫漂流記》,選讀書目《繁星·春水》,十月份必讀書目《童年》,選讀書目《泰戈爾詩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速度做調整,到八年級及九年級階段,就逐步過渡到讓學生自行制訂閱讀計劃,有了計劃,就可以使經典閱讀計劃循序漸進地推進下去。
在形式上,教師也要有明確的要求,訓練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為減輕學生繁重的學業負擔,經典閱讀可以利用“邊角料”的時間積少成多。如我通常讓學生在中午到校后閱讀,這時離上課還有半小時,利用二十分鐘的閱讀時間,每天堅持閱讀;晚上作業完成后,臨睡前也可以閱讀十分鐘左右;而周末,更可以在作業完成之余用一個小時進行集中閱讀。有了這些具體要求,學生在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內外要善于對學生加以方法指導。給學生講述默讀、略讀、跳讀、泛讀、精讀等閱讀方式的運用。例如,在講解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冰心詩四首》時,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精讀和誦讀法閱讀《繁星·春水》,咀嚼清新淡雅的語言,體會柔美的意境,感悟詩歌的哲理;在閱讀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用泛讀的方式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再對文本進行跳讀,把握人物(梁山108位好漢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這樣可以有效提升閱讀效率。不同的文本可以對比閱讀,讓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鑒賞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相同的文本可以多遍閱讀,相信每一遍閱讀,學生都會有新的感受。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的同時,教師還需指導學生在文中圈點勾畫,作上批注,對作者寫得精彩的地方進行點評,對有疑問的地方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跡,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及更改意見。我認為這樣的閱讀深度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摘錄文章中豐富的詞語、優美的句段,從而擴充自己的詞匯量、積累言語的運用方法。
四、豐富閱讀活動,強化閱讀實效
閱讀是為了“學以致用”,教師應該積極開動腦筋,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為學生鋪設展示的平臺,來強化閱讀的效果。我嘗試的做法是利用每天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做經典閱讀演講,向老師和同學講述自己的閱讀體會,還有書中的精彩情節或人物;每周開展周末“親子悅讀”活動,利用一小時的讀書時間,使家長加入其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使家長成為閱讀活動的支持者;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會,將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興趣分成小組,給大家展示各小組的閱讀成果,并做評比,選出“最佳小組”“閱讀能手”等;還可以組織經典詩歌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等活動,將閱讀的內容形象化、情景化,讓師生感受經典的魅力;在學期末,我們還可以通過“考級”的形式檢測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對學生給予嘉獎和鼓勵。通過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學生體會著閱讀帶來的快樂,吸收著書中的營養,慢慢積累深厚的文化,語文素養也會逐漸得到提高。
五、結語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對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教師只有堅守閱讀的陣地,不斷探索創新,堅持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耿勤格.提高初中語文經典閱讀教學效率的思路淺議[J].學周刊,2015(32).
[2]江 媚.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能力[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