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頂明
語文課堂上,我們時常會聽到教師說:“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這樣似乎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精神。然而,“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對于還沒有形式良好讀書習慣的小學生是否就合適呢?我認為,這無疑扔了個鐵饅頭給他們啃,其結果課堂氣氛熱鬧了一翻,學生毫無收獲,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如何與新課標走得近些,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而有效,我嘗試將以下學習方法引進閱讀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一、讀課文
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來完成。“讀”是閱讀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有朗讀、默讀、輕聲讀、快速讀、瀏覽讀、同桌互讀、分角色讀等。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重點內容、精神語段,需要細細品味的讓學生反復默讀,需要背誦的讓學生放聲誦讀,需要體驗多種角色感情的則可以分角色或表演讀。可以這樣問“你最喜歡哪幾句?讀給大家聽。”“你覺得哪幾句寫得美,看你讀得美不美?”“文中這幾句你想怎么讀才能讀出感情?”形象生動的東西永遠是學生喜歡的,在讀時,還可以運用頭飾、圖片、聲音、動作,來渲染情境。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讓“小蝌蚪、小魚、烏龜、青蛙”戴上頭飾,邊讀過表演,孩子們通過想象,把感受用表情讀者展出來。語文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其用讀去感悟,用讀去體會,在自由自在的讀中輕松愉快地解決問題。
二、作批注
批注,從形式上看,可圈點,可勾畫,也可以盡情抒寫;從內容看,可以注音、標小節,品味詞義、分析思考、褒貶評說、質疑問難,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要作批注,需要學生深入地讀書,要求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去感悟體會,去積極思維,去投入自身感情。如在教《小珊迪》一課時,問:你們喜歡小珊迪嗎?為什么?仔細讀課后文后,找出有關詞句,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好嗎?學生便紛紛開動腦筋,在課文重點處寫感受、作評說、質疑。然后問:“誰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有的說:“我覺得小珊迪吃不飽、穿不暖、他真可憐。”有的說:“小珊迪,你在死前還叫弟弟給人還錢,你是個誠實善良的孩子。”有的還問:“是什么原因使小珊迪的命運如此悲慘呢?”……學生通過自由的閱讀感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思考。這樣,學生擁有了主動權,有了思索感悟的機會,有發展示自己獨特個性的契機,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他們學習的樂園。
三、畫課文
教學中,發現很多孩子喜歡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便鼓勵學生動手畫。畫課文,可以畫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給課文畫插圖。如:在學習《鯨》一課時,有許多學生一邊讀一邊畫,不一會兒便把鯨的呼吸和睡覺給畫了下來。在學習古詩時,沒有叫學生死讀,而啟發學生邊讀邊想,看腦子里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然后叫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下來,等學生完成了這幅畫,也就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收獲。
四、演課文
愛活動、愛表現,是孩子的天性。角色表演也是孩子們喜歡的閱讀探究的方法,它是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過動作、表情、語言等將文中的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再現出來,可以表演課本劇,也可以單項表演,課堂上表演是學生創造性的閱讀,當學生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表演時,他就會用心去體驗,用行動去體現,把自己獨特的感受表現出來,演出對課文的理解。如《西門豹》一課,課后學生積極合作,在小組中排練,有的做道具,有的寫臺詞,有的編動作,表演中把西門豹懲治巫婆、官紳頭子的巧妙之處活脫脫表現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又展示了他們的才華。
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去圖書室、登陸網絡搜集有關信息資料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教學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獲得,提高選擇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讓學生形成習慣。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必須能獲得優良的學習效果,“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自然也不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