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骨科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近兩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根據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中醫組(中醫護理+傳統護理)與傳統組(傳統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干預后,中醫組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VAS評分皆明顯下降,且中醫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應用于骨科治療中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療效。
【關鍵詞】中醫特色護理技術;骨科;治療;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R24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2
疼痛是骨科圍手術期較為常見的問題,疼痛護理是骨科治療的護理重點,同時也是用來評價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中醫骨科特色護理具有獨特的優勢,通常采用針灸、艾灸、按摩、情志護理、膳食護理、正骨等來對骨科患者進行護理,臨床操作時較為簡單,且安全可行性較高,可以明顯的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并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對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價值[1]。本次研究主要將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應用于醫院骨科收治的患者80例的臨床治療中,取得明顯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兩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擇期內固定手術者,排除顱腦及內臟損傷者,精神障礙者,嚴重藥物過敏者(如磺胺類、阿司匹林/非甾體類抗炎藥等),且所有患者皆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配合研究。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43.3±2.5)歲。將其根據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中醫組與傳統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傳統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如病情觀察、預防并發癥發生、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康復護理等,中醫組則在傳統護理基礎上又加強中醫特色護理,具體如下。
1.2.1 情志護理
傳統中醫認為骨科術后疼痛可以由導引術控制,而“導氣令和,引體引柔”,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氣”,“氣”則與人體的情緒緊密相關。需根據患者手術部位的不同以及患者疼痛的性質、部位以及疼痛的范圍,有針對性地情志護理措施。情志護理就是護理人員綜合語言、行為、態度以及表情等方面的因素來對患者進行全方位護理,從而幫助患者紓解不良情緒。
1.2.2 針灸護理
針灸是我國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許多的疾病都能夠起到治療的作用。由于初次進行針灸的患者,對針灸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有可能會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護理人員要耐心的跟患者講述針灸對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所起到的作用,讓患者能夠安心的配合護理人員的操作。然后根據患者手術部位,來進行適當體位的指導,隨后進行穴位的選取;進行針灸時要保證室內的溫度適宜而且要嚴格對相關設備進行消毒滅菌處理,無菌操作是針灸護理的有效保障。
1.2.3 穴位貼敷
傳統中醫通過疏通經絡、調節腑臟陰陽平衡、扶正祛邪的方法來減輕患者手術后疼痛。中藥穴位貼敷能夠透過患者的皮膚直達患者疼痛部位,起到通絡止痛、行氣活血的效果,經臨床實踐,穴位敷貼對于患者手術后的疼痛具有良好效果,能夠顯著地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減輕患者自身痛苦。
1.2.4 穴位按摩
合谷穴的功效是疏通經絡和活血止痛,通常在治療骨科痛癥中應用的比較多。天樞穴的功效在于大腸,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歸來穴能夠促進腸腑通常氣血。支溝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穴,可以改善消化器官的協調功能。這些穴位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肌體各項工能,與吃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勢,同時也不會使患者產生依賴性。通過按摩這些穴位可以降低外周血漿中多巴胺含量,而多巴胺含量下降有利于炎癥局部血液循環,促使致痛物質的轉運和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刺激。
1.2.5 中藥熏洗
中藥熏洗主要是將醫院配制的中草藥處方放在盆中,并加入3500 mL的水,浸泡30 min,先通過武火煮沸以后再通過文火煮30 min,最后將藥湯過濾,放在熏洗桶中待用,待水溫降到70℃左右,將患肢放在熏洗桶中進行熏洗,并定時對水溫進行測量。熏洗40 min/次,2次/d。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療效及術后疼痛評分。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患者不再出現疼痛、腫脹及壓痛情況,骨折對位對線較佳,骨痂愈合較理想,關節可以正常活動。有效:患者依然有輕微的疼痛、腫脹及壓痛反應,骨折對位對線較好,骨痂愈合良好,關節活動能力大致上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好轉,骨折對位對線不佳,骨痂愈合較差,關節不能正常活動。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進行評價,用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疼痛,分數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3]。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護理干預后,中醫組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VAS評分皆明顯下降,且中醫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骨科手術勢必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的身體損傷和疼痛,長期以來臨床上對患者術后的疼痛都缺乏客觀的認識,低估了患者手術之后的疼痛,缺少專業的護理方式來進行干預,在客觀上加重了患者手術之后的焦慮、抵觸以及恐懼等不良的心理情緒,這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勢必會起到較為不利的影響。近些年來伴隨著疼痛管理模式的轉變,人類對骨科術后的疼痛已經不是單純的控制,而是進行綜合評估并治療。尤其是中醫護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中醫護理主要是將傳統的中醫療法應用于護理中,具有獨特的療效,常規護理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但是常規的止痛藥物如果使用頻率過高容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4]。
中醫護理減輕患者手術疼痛的主要方式是將傳統中醫療法應用于具體的護理過程當中,其主要包括:針灸、穴位貼敷、手術后的穴位按摩、耳穴壓豆、艾灸以及中醫的飲食護理等方式,來減輕患者的手術后的疼痛。本次研究中對中醫組患者實施情志護理、針灸護理、穴位貼敷、穴位按摩等中醫特色護理技術,中醫組的臨床有效率高達92.5%,且VAS評分也明顯下降,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疼痛感。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醫護理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術后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刺激腧穴、經絡而達到了非藥物鎮痛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采用情志護理可以有效的增加與患者間的溝通交流,使患者的身心都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陶云英.中醫特色護理在骨科疼痛干預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4,21(08):83-85.
[2] 劉 晶.中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03):115-116.
[3] 孫 玲.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3,11(10):916-917.
[4] 陳代麗,任 潔,李小紅,等.中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西南軍醫,2013,15(04):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