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鳳
【摘要】會計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會計上的結果,代表了一種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新的會計思想。會計信息化的實施,對會計核算方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會計核算方法又貫穿于企業核算的全過程,因此選擇適當的會計核算方法對當代企業的財務管理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電算化;信息化;核算方法;原則;選擇
一、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原則
在手工會計條件下,會計核算主要考慮成本效益、真實性、可比性、相關性、及時性等原則,因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就要求會計人員在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選擇既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成本效益又比較好的會計核算方法。但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會計核算工作大部分通過計算機完成,因此在信息化條件下需要考慮的原則與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有所區別。它著重注重以下幾個原則,也是我們在會計工作中應該考慮的。
(一)規范化原則
在信息化條件下會計信息共享程度高,這就要求會計核算必須遵循規范化原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需要共同遵循一個標準,使得會計信息具有廣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促進會計系統之間的協作和互相監控,使會計人員減少主觀判斷,增強會計信息真實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準確性原則
會計核算要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內容真實,數值準確,資料可靠。在信息化條件下,不必過于考慮會計核算工作量的大小,也不必因為會計核算過程的復雜而選擇次優的方法。
(三)及時性原則
會計核算工作要講實效,會計處理必須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發布、傳輸、利用能夠實時化,更加要求會計處理要及時。
(四)開拓性原則
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因此會計核算方法也需要伴隨著會計電算化的進程不斷變革,與時俱進。
二、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
(一)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對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可以采用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采用先進先出法會使企業期末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會高估企業利潤與庫存存貨價值: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移動加權平均法可以使企業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由于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數據的采集能夠實時化,數據處理高度集中和自動化。數據處理具有高效性,因此企業可以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比較客觀的反映企業存貨結存狀況和發出存貨成本,提高會計核算的準確性。
(二)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方法的選擇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方法有余額百分比法、賒銷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應收帳款余額百分比法是根據年末“應收帳款”帳戶余額一筆計提,計算較粗,因此計提結果的準確性較低:賒銷百分比法計提壞賬時沒有考慮到壞賬準備賬戶以往原有的余額,資產負債表上的應收賬款凈額也就不一定能正確的反映其變現價值:賬齡分析法是根據帳齡分段計算,計算較細,計提結果的準確性較高,采用賬齡分析法能夠更加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即使工作量較大,但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是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因此就不必考慮選擇次優的方法。
(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年限平均法忽略了配比原則,折舊費在各個期間是固定不變的,忽視了固定資產使用磨損程度的差異及工作效能的差異:工作量法未能考慮到修理費用遞增以及操作效能或收入遞減等因素,并且所提供服務數量也難以準確估計:而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考慮到了配比原則,初期產量高多折舊,后期效率低少折舊,符合穩健性原則,因此在電算化條件下應采用這兩種方法比較合理。
(四)輔助生產成本分配方法的選擇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輔助生產成本的核算方法有直接分配法、順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直接分配法計算工作簡便,但當輔助車間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數量差異較大時,分配結果存在較大的誤差;順序分配法比直接分配法合理,但它的分配結果準確性也并不是很高:計劃成本分配法可操作性比較差,合理制定計劃價格存在諸多困難;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率是根據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費用計算的,不是各輔助生產部門的實際單位成本,因而分配的結果也不夠準確;而代數分配法計算結果比較準確,計算過程比較復雜,但是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這不再是一個問題,所以應該選擇代數分配法比較能反映企業成本核算的真實情況。
三、結語
當代是一個信息化時代,會計核算方法必然會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不斷變革,發展創新,為會計工作提供諸多便利,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與核算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