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明
摘 要:在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數學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關鍵階段。當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后,會主動進行探究、思考數學問題,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成為創新型人才。所以,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被更多人所重視。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方式
問題意識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保持懷疑、批判的態度,在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將焦慮狀態轉化為積極思考的動力,并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思維。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有了問題,學生會去探索,能夠在探索的過程中,進行分析、思考、總結相應的數學知識點,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對此,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會在興趣的引導下,去未知的問題進行思考,去主動去理解和探究知識。而情境創設是一種生動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問題情境中,引起學生的注意,發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想象。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數的含義,教師就利用問題情境,為學生開展本節課的教學。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問題設計的時機,盡量在學生產生疑惑的時候進行提問,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后進行啟發引導,將正確的方向指引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一次比賽中,兩位學生都獲得第一名,但是,只有一個蘋果可以獎勵,該怎樣分才能確保公平?”由于這種問題貼合學生實際,學生會非常容易的回答上來。接著,教師繼續引導“1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可以每個人分半個蘋果。這半個蘋果用什么數字表示?”學生一時無法說出答案,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對呀,半塊蘋果該用什么數字表示?”為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帶動學生對分數學習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強,從整數直接到分數的領域,為下面的學習打造基礎,尤其是新授課時采用這樣的辦法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習慣
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質疑是重要的方式。質疑是對已有知識提出自己的理解、保持懷疑的態度,學生具備質疑精神,可以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樣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還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只有經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才會主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相比較直接將知識講解給學生來說,不如交給學生問題質疑的方法。所以,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就將質疑方法講解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從結論中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這一結論的時候,思考,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這個字可以嗎?能不能換成別的字?換完之后,是不是相同的意思?”或者,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從數學關鍵詞進行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單位‘1的‘1要加引號?要是去掉引號,會變成什么意思?能去掉嗎?”鼓勵學生質疑,將質疑方法講解給學生,能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自主評價反思,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開展課堂評價,讓學生在評價反思中,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從而積極探究其中的原理,實現有效改正。并且,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用鼓勵的話語,能夠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喜悅。所以,教師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評價學生,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點,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還要讓學生在評價反思中,對自己學習的成果進行反思,從而完善自己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回答的問題正確并高效,教師就要積極表揚,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或者,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教師沒有講解的知識點,也可以將這些內容告知給教師,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物質獎勵。當然,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時效性,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實際為基礎,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數學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數學內容包羅萬象,知識點層出不窮,數學問題也會隨之而來。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需要教師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為方向,通過開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以及自主評價反思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與方法[J].中國教育學刊,2001(3):42-44.
[2]王真東.關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1(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