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勁松+劉紅新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創新創業已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為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今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主要途徑,但是,與國外較成熟的教育實踐相比,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還處于探索中,面臨許多基礎性的挑戰。作為占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教育,如何全面深入有效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形成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是高職教育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摘 要:高職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開放的教育資源、完善的資源平臺等建設眾創空間的優勢。高職院校可以借助國家推行“大眾創業、萬家創新”的政策傾斜,營造“眾創文化”、打造眾創平臺、完善眾創空間運行機制、實踐眾創活動等舉措開展眾創空間建設,將其打造為技術積累示范區、創新人才培養區、創新項目試驗區、創新資源集聚區,進而提高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定位
作者簡介:趙勁松(1974-),男,湖北宜城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劉紅新(1972-),男,湖北監利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創客空間平臺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DJA150252),主持人:李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8-0014-04
隨著眾創空間、創客空間的不斷涌現,創客精神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關注。吳俊杰在2014年美國地平線報告中指出,在未來3-5年內,美國高校學生有從知識的消費者轉換為創造者的趨勢,而創客教育在這個轉變中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2009年美國白宮啟動“創客教育計劃”,清華大學首個高校創客空間建設項目i.Center的推進,從不同的層面進行了印證。
一、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意義與優勢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著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足、教育形式單一、覆蓋率偏低、自主創業比例不高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推出,對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意義
1.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眾創空間模式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使得創新創業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培育一體化、專業技能與管理能力培養一體化等成為教育實踐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增強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培養寬口徑、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新型人才,實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2.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眾創空間“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的發展理念,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可能。高職通過聚集場地設備、技術保障、政策支持等全要素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成效。學生以眾創空間為依托,能爭取“政、行、企、校”的政策、場所、信息、投資等全方位的支持,能夠降低創新創業成本與門檻。
3.提升學生應對就業市場的能力。高職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存在滯后性,高職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存在時間差,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眾創空間的建設,加快了高職改革的步伐,激發了高職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潛能,營造了“尚技重工”的氛圍,可提升高職生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同時,眾創空間模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就業觀念,拓寬了學生就業視角,學生可實現自主創業。
4.促進學校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高職眾創空間的建設對接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面向社會及行業企業開放自身科研資源、實習實訓資源等優勢資源,必將對行業的技術進步、企業的產品升級帶來深遠的影響。同時高職眾創空間建設,整合了學校多專業領域的各類資源,也能夠提升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增強教師對接產業的適應性,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二)高職院校建設眾創空間的優勢
高職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的雙重特征。高職院校先進的實訓設備實施、對接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臺等資源是優秀人才、科技力量與知識的聚集地,在推進眾創空間建設中具有較強優勢。
1.政策支持高職院校建設眾創空間。《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實驗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在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等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中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2]。另外,2015年開始,國家對于創新創業的清障服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簡化行政審批制度,從降低創業成本、增加資金支持和改善創業環境等方面促進“雙創”工作。可見,高職院校建設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得到政府政策支持和保障。
2.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有利于“工作空間”的資源整合。高職院校長期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建立了校校、校企、校地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和“政校企行”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場地、設施、項目等資源。如,企業作為“政校企行”多方合作辦學的主體,在眾創空間建設上,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環境、設施、項目,可以提供生產一線的工程師為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技術指導,可以提供生產研發車間作為學生創新項目的工作場所。
3.完善開放的資源平臺有利于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高職院校對接產業建有各類專業化的產學研平臺、技術轉移、專利代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機構和平臺,依托這些平臺建設眾創空間,能從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創意設計、創新項目進行整體規劃、指導和孵化。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場所,其所承擔的教育任務是以公益性為特征的,其擁有的場地、設施、實驗實訓室、各級各類培訓基地與研發平臺等都具有開放性或低成本使用的特征,高職院校開放其創新創業要素,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有利于眾創空間的專業化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定位
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高等學校,其市場性、應用型、實踐性的教育特點在培養具備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創業學生群體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其眾創空間建設應以自身實際為出發點,建成技術積累示范區、創新人才培育區、創新項目試驗區、創新資源集聚區。
(一)技術積累創新的示范區
蔣安琪等認為,創新不但需要科學技術來支撐,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可見技術積累對創新具有較大的影響力[3]。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其優秀的技術研發團隊、先進的技術開發設施設備為創新提供了可能。高職院校基于工作任務的人才培養,對接現時企業的生產工藝、關鍵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其合作企業的多樣性、通用性為技術的積累創造了條件。高職院校以真實的生產環境、真實的工作任務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推進技術創新積累。同時,在對接企業真實項目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自身積累的技術資源與企業緊密合作,推進校企技術創新、協同創新,成為培育和發展技術革新、工藝改進的先行區、示范區。
(二)創新思維、創意設計人才的培育區
高職院校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也是社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的眾創空間能夠發揮“社區式”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凝聚社會上志向一致的創新創業者,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高職院校通過支持諸如沙龍、訓練營等眾創活動,可以宣揚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調動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另外,高職教育市場性、職業性的人才培養特點,突破了傳統高校學科領域限制,能打造一批具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導師團隊,可以轉換教師、學生的角色,為學生或廣大創客提供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并提供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訓練與服務,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三)創新創業項目的試驗區
高職院校建設眾創空間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可以深化“階梯型”、“融入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形成“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研究機構”立體多元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在創意設計的初始階段給予培育,發展階段給予扶持,成熟階段予于指導,逐步形成“種子——苗子——果子”的創新創業項目試驗、孵化模式,提高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成功率,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創新創業資源的聚集區
一是創新資源的整合與聚集。首先,高職院校有較好的專業技術創新團隊、設施設備,通過“眾創空間”的建設,可以更好地整合其技術創新的場地、設施、技術等資源,服務大眾創新。其次,企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之一,可以將其產品開發、工藝改造的項目、設施、資金與高職院校相互融合,構建對接市場、面向產業、更加開放的創新創業平臺,推進技術創新積累。第三,職業院校推進的集團化辦學,加強了跨區域、跨院校的技術合作,可以整合利用校地、校校、校企的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二是創新創業的綜合服務。高職院校通過完善信息網絡、實踐性工作空間,提供創新創業空間建設的軟硬件平臺;高職院校具備多專業的優勢,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知識產權、財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和技術轉移等服務;高職院校通過眾創空間建設,可以把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疊加在一起,為創新創業營造更好的環境。
三、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策略
眾創空間全要素的創新創業孵化,不僅包含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的屬性和功能,還借助了互聯網力量,融合了線上線下資源,兼有企業孵化與投融資功能。可見,以眾創空間為孵化載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將成為培養新時期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營造“創新、創業、開源、分享”的“眾創文化”
高職院校開展眾創空間模式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須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尤其是“開源、分享”的文化,樹立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建設校園內的創新文化環境,以環境感染人,以活動熏陶人,以實踐鍛煉人。
1.樹立“開源、分享”的創客教育理念。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項目的實踐通過開源技術、創意交流、活動分享來開展的。一方面,要面向在校學生,樹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合理開展經驗交流與分享活動。另一方面,要引進創客教育的理念,面向社會廣大創客,強化資源的開放性、技術資料的共享性、團隊指導的開源性。
2.打造創新創業氛圍的校園生態文化環境。高職院校要提煉創新創業文化精神,把創新創業文化融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強化創新創業活動的宣傳與展示。第一,把創新文化融入到教室、實訓室、圖書館和學生宿舍,把“敢為人先,企業家精神”的學生教育理念融入到各類教育活動中,打造豐富多彩的活動品牌和活動課程。第二,積極開展交流、分享的創新創業活動。高職院校要以海報、微信平臺、校園網站等宣傳創新創業和眾創空間的日常活動,以創業大賽、創業沙龍、創業培訓和講座等活動來引導學生創新創業。
(二)打造“便利、舒適、高效、共享”的眾創平臺
高職眾創平臺建設應發揮校企雙主體辦學的優勢,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技術專家和設備設施資源,建立面向學生、企業員工、社會的開放式眾創平臺,以想法、創意、設計、制造、推廣和售后服務為切入點,搭建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的平臺,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1.打造舒適實用的工作空間。一是以高職教學辦公場地為依托建設辦公空間,配置辦公位和公共會議接待室,配備網絡、電力等基礎設施。二是以學校實訓室和企業車間為基礎共建試驗空間。整合學校實訓設備,依托國家、省級實訓基地,開放各級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共建創意、創新、創業項目的實踐空間。
2.建設快速、高效的網絡空間。借助高職院校數字圖書館、校園無線網、遠程教育平臺、教育資源建設等開展網絡空間建設,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應用的全部數字化,為創客提供網站空間、域名、云服務器、大數據、公共軟件、開發工具等信息技術服務支持,為眾創空間提供“集成化、專業化和網絡化”的虛擬環境。利用數字化校園管理團隊,成立專門的信息機構和專職的信息技術隊伍,維護網絡運行,保障網絡通暢。
3.建設具有良好交流氛圍的社交空間。高職利用自身場地和校園環境,緊鄰工作空間精心設計、美化休閑環境,建立“暢想花園”,打造身心放松、創客創意激發及創客洽談合作的交流空間;以學術報告廳、多媒體會議室為載體,定期舉辦不同產業領域的沙龍,實現創客、企業、導師間的對接與交流;依托各類行業協會、職教集團定期舉辦研討會、成果發布會、創業創新論壇、專家講座和專業技術培訓等活動;建立基于虛擬現實的創新創業項目互動交流網站、QQ技術交流群和微博微信平臺,實現跨區域、跨時空的網絡交流。
4.建設多元、一體的資源共享空間。高職院校要集成行業、企業、學校各類資源,建立以創意激發、創新項目指導、創業項目服務等校企專家組成的創客導師團隊,建設專業技術資源庫,建立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資源庫,籌集開源軟件、公共技術資源,實現創客共享、共用。
(三)建設“多元主體、多方參與”的空間運行機制
1.優化空間管理團隊。以高職專業(群)為基礎,以專業帶頭人為龍頭,以創新創業導師為骨干,優化管理團隊。管理團隊實行主任負責制,設指導服務、信息情報、空間管理等事務專員若干名,明確分工。主任負責制定空間總體發展規劃;指導服務專員開展空間宣傳、專業技術培訓、技術與資源服務、創新創業能力培訓和項目咨詢等工作;信息情報專員對行業技術資源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發布和管理,搭建信息對稱、項目對接、資本對接的服務平臺,組織創客間的聯誼活動、經驗交流和業務合作。空間管理專員負責日常接待,組織、協調、管理“工作空間、社交空間、網絡空間、資源共享空間”的使用。
2.健全空間管理制度。為保障空間各項服務工作有序順利實施,實現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目標,更好地服務廣大創客,明確管理團隊工作職責,各空間要制訂完善的崗位日常工作規范、創客服務管理辦法、資源和信息收集整理規范和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同時,高職院校要制定支持眾創空間建設的制度,明確具體的支持措施,將空間建設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提供空間運營經費支持。以學校投入為基礎,政府投入、企業支持為補充,設立創客空間管理基金,保障空間的建設、創客培育、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創客的會費、咨詢費、廣告宣傳費、業務收入籌集日常運行資金,保障創客空間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實踐“創意客、創新客、創業客”的眾創活動
俞建華等把創客的成長過程分為創意客、創新客、創業客三步成長經歷[4]。可見,將高職學生培養為創客的教育活動,也需結合創客的成長特質開展。
1.培養創新創業意識。通過幻想、遐想、設想后提出一些想法、模式、方案或專利等的創客為“創意客”,初入高職院校的一年級大學生大多數屬于“創意客”,其重點培養“有夢想、高激情、不畏險”的創客個性特質。在此階段,依托眾創空間,通過開展創意分享交流活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創新創業型社團活動等途徑,激發學生“想創業、敢創新”的意識;開展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創新創業沙龍、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推介等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
2.提升創新創業素質,歷練創新創業精神。大一學生經過一年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技能實踐的過程中,“創意客”急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夢想”,這就上升到“創新客”群體,如發明者、小型設備設施制造者等。針對這一群體,將創意項目置于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平臺(如工程技術中心、研究機構等)、技能實踐平臺(如實訓室、校內生產工廠等)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操作或制作,積極開展專業技能競賽、科技創新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培養和鍛煉學生相關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
3.實施創新創業孵化。結合高職畢業生的特點和“創業客”的實際需求,進行創業實操。開展大學生創業大賽,支持項目依托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創業基地進行孵化,保護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通過孵化支持,為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和基礎設施服務、創業企業管理服務、法律法規咨詢服務、投融資服務,通過對學生創業項目培訓、技術、孵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高職院校在推進眾創空間建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相比其他普通高校而言,又有自身的薄弱環節,如學校本身創新能力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為更好地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宣揚創客教育理念,切實推進以眾創空間為平臺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提供高校參與眾創空間建設的政策保障,切實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進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吳俊杰.創客教育:杰客與未來消費者——2014地平線報告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9):7-12.
[2]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3/c_1115272337.htm.
[3]蔣安琦,尚超.關于大學建立眾創空間的思考:基于創業型大學的視角[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6):107-112.
[4]俞建華,戴健華,張媛等.關于創客特質析解與創客成長鏈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品牌,2015(8):63-66.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