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燕
【摘要】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科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對全面深化、提升學生綜合語文能力、人文精神等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原則是上好這門課的關鍵和前提條件,為高職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好基礎。
【關鍵詞】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語文教學。建構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是高職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科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在職業學校里,學生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厭學的現象。教師在上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隨機性大,缺乏系統性。那么,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熱情,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原則是上好這門課的關鍵和前提條件。素質教育是21世紀的主流思想,而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因此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也應以此為理念。
一、要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實行語文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沒有生命活力的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應體現語文學習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人格品質的重視,使語文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充足的學科資源和豐富的活動形式,學生也有參與活動的時間。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開展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語文特色區別于普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高職學生和普高學生從生源、素質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別,高職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比較低,閱讀面較為狹窄,語文能力也較差。因此,學生對語文實踐活動中純文學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不感興趣。例如以“青春詩會”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鑒賞詩歌或創作詩歌都不大可行,這需要學生相關知識儲備。教師根據學情加以改變,教學中讓學生自選詩歌進行朗誦表演,通過朗誦,一方面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誦技巧。在聽讀的訓練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學科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內容上具有綜合性,在學習功能上具有整合性,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利用各種學習方法和手段,達到活動的目的。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他學到的知識、學到的方法、學到的技能進行整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體系設計的各個組成要素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語文課程這一語文學科性。它可以體現跨學科的思想,但一定要以語文為學科思想,圍繞語文鏈接相關的課程,不能把它設計成四不像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因素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切忌重形式輕內容,重表面輕內容,把握活動的本質語文學科性。如果語文學科失去了語文的味道,就會淡化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征。例如,教師在教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舌尖上的記憶》時,只是簡單的推薦學生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等系列電視文化紀錄片,讓學生簡單觀看了中國的飲食特色,并未結合中國飲食與民族精神、飲食與中國的文化等話題讓學生去了解,去探究。因此,堅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語文學科性,重在對語文學科屬性的把握,這樣才能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充滿生命力。
三、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長期以來高職的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嚴重,課堂大多時間都是以教師教授為主,長久下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都被抑制了。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認識的同時會獲得獨特的個人感受,從而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它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臺。所以,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激發學生參與為出發點,使全體學生在全程參與中體驗、提高、健康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全體學生的參與,而不是個別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語文素養。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交流與合作,彼此之間要尊重、理解以及寬容,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表達自己的想法。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應充分關注活動方案問題的設計,特別是主干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加強前期與過程指導,突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作用,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后期的經驗分享讓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例如,在開展分享《我的創業策劃》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后,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業余時間自主收集資料,撰寫報告,所有的活動環節都可以由學生自己策劃并組織,當然,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加強監督與管理。
四、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前提條件,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都基于此,活動的組織、內容的選擇,活動的實際操作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輔導。第一,活動的引導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強調了學生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注重整合、應用、體驗和全員參與。教師要善于從課本中挖掘有利素材,設計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課堂與生活的溝通,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第二,興趣的激發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與時俱進,適時把握學生興趣的激發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要讓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由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第三,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科學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需要教師精心的組織。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要把握好指導的程度,不要放任學生,也不要指導過度,維持好課堂的秩序。教師的角色成為全程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在探索和研究過程中提高素養。
五、要體現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過去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單靠一張試卷,已經嚴重的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考察:一是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應用能力;二是學生設計活動、組織活動、完成任務的能力;三是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質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合理的評價是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有效動力。在活動中進行多元評價,在激勵中追求師生的共同進步。教師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應注重對活動過程的評價,對活動過程中相關課堂學習,資料搜集、活動態度、交流討論、合作精神、成果形成等,都應設定評定內容、評分標準等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新的教學評價理念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施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以及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讓學生客觀評價中體驗活動的喜悅,反思活動的得失,從而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