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華
【摘要】就《莫泊桑拜師》而言,我們在讀莫泊桑,也是在讀福樓拜,在讀精神的縮寫;同時,我們也是在讀己,發現自己寫作的諸多弊病。
【關鍵詞】小學語文;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莫泊桑拜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莫泊桑拜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的課文,主要記敘莫泊桑初學寫作的時候,拜作家福樓拜為師的故事。這篇課文有兩條主線,一明一暗。明線是莫泊桑拜師,前后三次請教的經過,從中體會莫泊桑的虛心好學、勤學苦練和福樓拜循循善誘,教學有方,誨人不倦的人物形象;暗線是在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的一些要領,讓學生懂得:觀察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細心觀會,發現其不同特點,并把它寫下來。
一、所謂引入,不可“求全求滿”
聽過兩節《莫泊桑拜師》的公開課,其中一位老師在第一課時,引用了大量的講解,介紹莫泊桑和福樓拜的生平資料、相關作品和社會影響。教師詳細地介紹了《項鏈》《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坐在教室后面聽課的我,看到光背景介紹就占了15分鐘,不由自主地開始著急起來了,在心底迸出“不是這樣,不是這樣”的吶喊。
但我不能喊出來,只好在聽課本上寫出以下句子:文本引用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好的語文課應該回歸到簡單、樸實和平實,而不是表面的花里胡哨和鋪天蓋地的資料堆積;好的語文課不應該“臃腫”,而應該“倡簡”。所謂倡簡,就是追求“務本”“求實”“有度”,就是提倡簡簡單單上語文。
相比較,另一位教師在課堂中的取舍就比較好,且看他的設計:
1.導航臺——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怎樣才能寫好文章,這是我們許多人都十分關心的問題。有許多作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對如何才能寫出好作品有過深深的困惑,莫泊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便去拜文學大師福樓拜為師,向他求教,福樓拜給了他怎樣的教益呢?
2.精品屋——課文精彩段落欣賞。
3.金手指——表達方法提示,有條理地說明道理。
4.益智園——創新與實踐:福樓拜在教導莫泊桑注意仔細觀察時,舉例說“不同場景下的馬車”是不一樣的。我們同學見到過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環境下不同的表現嗎?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你能寫一段文字,讓我們領略到你的細致觀察力嗎?試試看。
瞧,這樣的課堂既是常態性課堂,也是創新性課堂。這樣的課堂不拘囿于一時一地,而是把孩子們置于“大語文”的視域下,引領孩子們不僅欣賞別人如何寫文章,也親自實踐自己如何寫文章,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二、所謂“運用”,不可一蹴而就
比如,在《莫泊桑拜師》的教學中,好多教師都免不了有這樣的“舉一反三”:
1.你一定對福樓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別是他所說的話。他的話說得很清楚明白,極有條理,而且言之有據,第一要學他說話的直白與簡潔;第二要學他說話的條理性;第三要學他說話有理有據。那么,下面同學們能不能簡潔、很有條理,有理有據地說一句話呢?
2.福樓拜的寫作經驗是,要寫作有特色,就要抓住特點寫。那么,你能不能以班里某位同學為模特,抓住人物的身材、面貌、衣著等特征進行觀察,寫出一篇描寫人物的片斷。
這樣的訓練,這樣的拓展無可厚非,而且一旦落到實處,必將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不斷洞開孩子們新的視域,將學習推上一個新的臺階和高度。關鍵是這樣的“運用”、這樣的“舉一反三”,不能急,不能一蹴而就。
三、所謂“人文”,不可“喧賓奪主”
仍然從《莫泊桑拜師》中“一明一暗”的“暗線”說起,好多教師都特別強調,我們要學會用莫泊桑和福樓拜的寫作方法去觀察,去寫作。教師強調這一點,其實就是注重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子。在教學中,是為了“人文”而丟了“語文”,還是兩者兼而有之?為了凸顯人文味,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像莫泊桑觀察一輛馬車那樣去觀察教室里的一個同學,從而置原文而不顧,這種離開語言環境進行空洞、抽象說教的教學,其實是得不償失的教學。
筆者認為,從以下問題出發,抓住語言文字進行細膩的觸摸和反復體味,才是正途:
1.“不,不不!怎么能說沒有什么東西好寫呢?”從三個“不”字,一個感嘆號和一個問號,你讀懂了什么?
2.“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這三個問句能調換位置嗎?為什么?(不能調換,因為這些問句描寫的范圍由大到小,由簡到繁,由精到細。)
3.老師看到的馬車和莫泊桑看到的馬車一樣嗎?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語文味從哪里來?從重點語句的層層錘打中來,從“藏著掖著”的語言的“險峰”中來,從沿徑探源、披文入情中來。倘若拋開這些,一味地讓學生急于像福樓拜所說的那樣,去觀察景物,那么學生對“怎樣寫出特點”的理解就是空洞的,就是急功近利的。所以讓語文味與人文味合二為一,切不可讓“人文味”喧賓奪主。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去努力的或許正在于此:避免以喧囂熱鬧代替人文味;同時,避免以文字訓練代替語文味。
解讀《莫泊桑拜師》,的確有好多突破點和切入點,需要師生的慧眼和足夠的耐心。精彩的閱讀是讀他,也是讀己。就《莫泊桑拜師》而言,我們在讀莫泊桑,也是在讀福樓拜,在讀精神的縮寫;同時,我們也是在讀己,發現自己寫作的諸多弊病。盧梭曾經說:“教育即生長”,借用這句話,我想說的是“閱讀即生長”,關鍵就在于,師生在這種“生長”中是不是“過猶不及”?新的課程視角下,如何有分寸地取舍,如何恰如其分地刪減,如何打造平實、扎實和精彩的課堂,應該成為當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