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姍姍+張瑩瑩
【摘 要】聲樂是一門抽象學科,常令人感到深奧乏味難以理解,因此在聲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較快而且準確地掌握這門技術,教師語言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用一些比喻和形象思維的引導來啟發學生,可以增強理解能力,使聲樂變得更加具體形象。
【關鍵詞】形象思維;聲樂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36-01
比喻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想象,因為聲樂這門“樂器”是靠聲帶的肌肉振動發聲的,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而且每位學生都存在差異,如果只用聲樂專業術語來解釋理論知識,這樣很難使學生理解。即使理論上展示給大家的都是相同的知識點,但每位學生發聲器官的生理構造、思維反應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聲樂訓練過程中要因人而異。聲樂教學中用比喻來引導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盡管很多比喻比較抽象,但只要去感覺想象,按照所說的去做就會達到一定的效果。
一、聲樂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比喻方法
(一)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呼吸要靠橫膈膜的支持,橫膈膜的下降和上升的過程就是呼吸的過程,怎樣能讓學生知道橫膈膜的支持點在哪里呢?用一個比喻來解釋,歌唱時要用平躺在床上的呼吸,但人在站立時氣息很難沉下來,這樣就需要用“聞花香”或者是“狗喘氣”的感覺來體會,“聞花香”可以很輕松地找到橫膈膜的支持點,“狗喘氣”可以很方便地體會到腹式呼吸的部位。這樣的比喻會使學生的氣息吸得較深,避免堵在胸口。這些不太科學的比喻能較快地使學生掌握其中的技巧,經過一段學習之后,再去用術語來解釋這些比喻,使學生真正明白其中的意義,這樣提高的速度也能更快。
(二)喉嚨的打開。只要歌唱時能把喉嚨完全打開,歌者的喉結位置一定是最低的。如何把喉結放在最下面呢?用一個比喻解釋,就是“打哈欠”,打哈欠時口腔最放松,軟腭自然抬起,喉結自然放下,打哈欠剛開始引發的狀態就是歌唱時所需要的狀態。正確地打開喉嚨是應該感到頸部向四周擴張,咽壁用力往外推開。“打哈欠”便是體會喉嚨打開的最簡便方法。“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開喉嚨。我在演唱《笑之歌》時,里面的笑聲很多,練習過程中就感覺到很好固定高位置。《黃河怨》這首歌中有哭腔存在,每個人在哭時音色都會改變,聲音會變得更寬更厚。
(三)歌唱的共鳴。面罩共鳴是聲音的靈魂,怎樣體會面罩共鳴呢?用一個比喻來解釋,“將嘴以上的面部向前推出去”或是“抬笑肌演唱”,真正獲得了面罩共鳴時,會感覺到前額、門齒及兩顴骨都在振動,似乎有一個小喇叭在吹響。面罩共鳴可以使聲音集中于前上方,聲音會更集中、更明亮、更有穿透力,還有利于聲區的統一,母音位置的一致以及音域的擴展。
在聲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在解釋名詞或是一味地示范,而不注重用比喻讓學生“找感覺、找位置”,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很大困擾,教師可以適當用一些“想象”的語言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
(一)堅持使用錄音設備上課。學生在演唱時,往往只注重氣息、共鳴的運用,音色、咬字的調節,而忽略了用自己的耳朵聽自己的聲音正確與否,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就可以在聽的過程中發現毛病及時改正,更快地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二)充分了解學生的感覺,多聽學生說,多聽學生問,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后,才能更好地配合,才能減少教學中的困難。不但教會學生唱,也要教會學生聽,學會辨別自己聲音的能力。
(三)適當地進行范唱,讓學生感覺正確的聲音。建議學生聽不同歌唱家版本的原唱,從模仿中做到真正的理解。
(四)練聲不要過于追求音高音量,先從中聲區開始練習,這個聲區是最接近于自然狀態的聲區,打好扎實的基礎后,再練習高聲區。在演唱中音量不要過大,只要有了橫膈膜的支撐,獲得了面罩共鳴,喉嚨同時吸開,聲音自然就集中、明亮、有穿透力了。
(五)練聲要由易到難。首先從慢速音階開始練習,更好地固定每個音位置的統一性,有利于音與音之間的統一;進入快速音階練習,練習其音階的準確性以及旋律線條的連貫性,有助于換聲區聲音的統一;長音的練習,有助于氣息的均勻平穩,橫膈膜的支撐力量,以及克服顫音音波不正常的現象;八度練習,可以擴展音域,保持高位置的穩定性;大滑音練習,可以避免換聲區過渡時出現痕跡,更容易獲得面罩共鳴。
與其說聲樂難學,不如說聲樂難教。聲樂還可稱作美聲,也就是聲音的美容術,目的是用美妙的聲音去傳遞靈魂和情感,描繪出美好的藝術形象,最終還是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與實踐,這樣形象思維在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
作者簡介:
姜姍姍(1983-),女,漢族,黑龍江省黑河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意大利語、法語、德語語音與歌曲演唱教學。
張瑩瑩(1982-),女,漢族,黑龍江省黑河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藝術指導。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嗓音的科學訓練與保健研究》,項目批準號:16YSC03,項目類別:青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