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兵
摘 要:傳統高中教育比較注重對學生知識點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種教育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教學實踐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學生個性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能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人格及個性,以適應現代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學習歷史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下面就提了幾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措施,以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一、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的歷史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課本里很多的歷史事實、歷史現象等都在傳達著某種思想,而這種思想在培養及教育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方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首先應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并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有關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創造性等方面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糾正學生不良個性的發展,優化學生的個性。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個性特征不同,心理特征也不同,在同一個問題上的看法會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力,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自主性學習能力,讓學生用自身的思維去分析看待歷史問題。比如,在“林則徐禁煙”“臺灣人民保臺運動”等歷史內容的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些人身上看到中華民族的融合,讓學生積極探討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或者聯系當時我國各民族地區的熱點事件進行討論交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策略;教師在課堂上將“圓明園”是否要修復這一問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進行自由討論,積極去探索,開拓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問題是開放性問題,給學生預留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即使各自觀點不同,甚至存在爭議,通過這一方法,學生最后會學會思考、追問及理解,養成以辯證思維方式去看待事物,學生自身的潛能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歷史課堂教學環境的和諧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很好的釋放,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也會比較自由。而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就是真理,學生不能質疑,這種使師生關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這很容易使學生不敢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學生的主體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不到張揚。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見解,才能敢于質疑,發揮出積極主動性及創造性。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對其因材施教。另外,教師還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更能表現自我,張揚自己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開展各種歷史活動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歷史活動課的開展應以培養學生能力及發展其個性為前提,比如,歷史創作類活動課,學生通過對有關歷史知識的學習、思考、交流等,增強自身的表達能力及探究能力。主要有主體演講、學史心得、歷史故事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歷史活動和創作。演講類的活動能鍛煉學生的的口才及膽量,學會從各種渠道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從不同角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歷史學習心得展示的是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方法,通過交流能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學習自信心,同時能更好地糾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再比如,社會實踐類的歷史活動課,游覽紀念館、博物館和古跡,學生通過歷史人物的事件及個性的學習,通過對歷史現象的觀察,體驗老前輩不怕困難、不怕辛苦的勇氣,從而逐漸養成自我個性,養成辯證思維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勤勞刻苦的意志品質。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參加歷史知識競賽,可以是搶答形式,也可是辯論形式。比如“文景之治是發生在哪個朝代的事情”,教師列出備選答案:西漢、南明、東漢、前清,在搶答過程中使學生增強了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知識競賽能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培養學生參與的自主性以及團結合作意識,能更好地理解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為培養高中生的個性,在教學實踐中應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的歷史教學內容、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開展各種歷史活動課等來完成學生個性的培養,滿足新課改的目標,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生個性的綜合全面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博.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教學實踐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7(11):74.
[2]吳萬峰.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個性培養教學實踐[J].中華少年,2015(21):7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