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步進
摘 要:課堂的有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其具體的表現是讓學生對于知識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的過程。教師就是需要把握這樣的教學特點,在教學中運用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不斷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初中的數學是一門注重基礎的課程,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又不是剛剛接觸數學的知識,因此,它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習中也是十分的重要的。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數學的課堂上往往都是沒精打采的,對于數學提不起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學教學比較抽象,學生在課堂中聽不懂,而教師的講解又比較枯燥乏味,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更主動。教師需要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并結合實際的生活,讓學生從實際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
一、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老師,它是人對于某種愛好的活動傾向。人對于某件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想盡辦法去接近它,對既有的現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問題。因此,在教師的教學中,就必須要采取這樣的教學形式。首先,在問題的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設計數學問題,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一個比較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進入最佳的心理狀態,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直線、射線、線段的時候,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這三種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哪些?”學生在得到這樣的訊息之后,會對課本進行詳細的閱讀,并通過既有的圖形進行三者的對比,尋找其中的規律。這時候,學生會回答說,它們都是直直的線,沒有彎曲。不同點是直線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射線有一個起點,線段既有起點又有終點。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入到端點的概念,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三者之間的區別是由端點造成的。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現有的知識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分析,并且是靠自己發現的,也是比較有趣的,在學習中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在日后的學習中會更有信心。教師需要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二、展示學習思維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的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還需要通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創新能力。首先,需要將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模仿教師的思維,通過相似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于方法的傳授,教導學生如何去歸納總結、分析問題,把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融合在一起。將教師的思維過程充分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可以從中體會、思考,并在不知不覺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是需要展示在課堂中的。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對問題制定一個詳細的解決方案,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過程也展示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可以看見,并對此做出相應的評價,看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題目的解析思路是怎樣的,并對其做出評析,引導學生運用更加簡便的方式進行解題。在這種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形成發散的思維,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依賴課堂,在課外還需要學生養成自學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有意地設置疑問,讓學生尋找疑問的源頭。我們都知道創造能力的培養的核心就是疑問,在學生有了疑問之后,就可以對學習有更多的思考。最后,需要教師給學生布置相關的拓展訓練題目,讓學生在掌握了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拓展自己的學習,讓自己的思維得到更多的鍛煉。因此,教師必須要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在一般的課程中也需要多設置疑問。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需要運用到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有一個新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更多的方面去考慮問題,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7).
[2]顧友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方法[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