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玲
摘 要:初中數學的教學工作在新課標的促進下發揮著良好的承上啟下作用:它不僅是基礎數學的提升,更是高級數學的前提。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意識到初中生對數學進行學習的重要性,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來推動學生的進步。分析了實踐活動教學對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并探究了利用實踐活動來展開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實踐活動;策略探究
理論知識就像在頭腦之中的一幅畫卷,這幅畫卷的長度反映著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量;實踐的運用就像腦中畫卷的拓本,這幅拓本的質量反映著學生能夠運用的知識量。傳統的教學之中,教師過于關注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量,對能夠運用的知識量則有所忽視,因而選擇一種傾倒式的教法讓學生被動地學習,而新課改以來,我們倡導生本教育,強調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突出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作用,此時我們開始關注到學生能夠真正運用于實踐之中的知識量,開始在教學之中重視實踐活動對學生實質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實踐活動對于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首先,實踐活動是理論教學的完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有效策略,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此時為其組織實踐活動來完善理論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之中對理論知識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解,從而使自己能夠對數學這門學科形成更加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并推動自身數學學習的長久發展。
其次,數學這門課程的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上至天文之中的星球運行速度,下至地理之中的地圖比例,無一不會運用到數字的計算、幾何的想象,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更是為了能夠借助于數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見,在數學的教學之中組織實踐活動供學生進行實踐練習,這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的重要策略。
最后,新的課程標準已不再是將學生培養為各行各業的理論研究精英,而是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建設祖國的社會實踐人才,大眾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工作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促使學生在追求自身興趣愛好的同時為我國的民族復興大業貢獻力量,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為學生組織適當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的練習之中提高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推動自身的長足發展。
二、實踐活動用于數學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在數學課堂之中運用實踐活動
課堂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之余為學生組織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規范帶領下掌握實踐的標準,進而使學生能夠在自身的實踐過程之中以此標準進行正確的實踐。例如,學生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先對勾股定理進行驗證,以驗證方法的數量、正確性作為評比標準進行競賽,讓學生在學習小組的共同探究過程之中掌握勾股定理的實質內容,進而使學生在今后使用勾股定理的過程之中能夠通過規范的使用解得正確的答案。再如,學生在學習三角形的全等條件時,可以在學生掌握了AAS、SAS、ASA、SSS之后,為學生提供反例“AAA”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并通過探究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及原因,使學生在對全等條件進行總結的時候能夠做到不遺漏必須條件、不納入錯誤條件,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規范的總結之中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推動自身數學學習的規范發展。
(二)在數學課堂之外組織實踐活動
課外是學生進行活動的主陣地,學生在課外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相對自由,課外活動的這一特性決定了課外的活動比課內的活動更具吸引力,據此數學教師可以在組織課外活動時以課外活動的特點吸引學生,促進學生的廣泛參與,以知識的注入提高活動的質量,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例如,學生在學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計算方法之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三元一次方程組、四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探究,促進學生的舉一反三,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學習的內容,從而推動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再如,我們在學生學完了sin30°、sin45°、sin60°的值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新的探究活動,通過給特定的三角形做輔助線來探究sin15°、sin75°的值,進而得出正弦函數在15°~75°這個定義域之內是一個增函數,為學生今后學習增減函數奠定基礎,為學生規范的實踐探究提供練習機會。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它的內涵指的就是學生在擁有了極為豐富的知識經驗之后,能夠獲得不斷成長和發展的動力。如何將知識化為力量呢?筆者認為組織實踐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實踐活動不僅是理論學習的完善,也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它還是促進學生獲得高質量生活水平的保障。化所學知識為成長力量的策略不至于此,希望各教育工作者能夠借鑒此文,展開更深刻、長遠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平.淺析農村初中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現狀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4):22.
[2]趙菊平.初中數學課堂實踐活動教學實施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2):3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