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菲
【摘 要】通過鑒賞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人文素養。音樂鑒賞課中不少學生并不認同和接受現有的授課方式和音樂鑒賞的音樂作品,使實際教學效果同新課標要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針對這一現狀,教師需要根據對中學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關鍵詞】中學音樂 鑒賞課 改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45
教育部制定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要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作為授課的基本理念之一,不斷加強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音樂作品的認識,使其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為發展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打下基礎。音樂鑒賞課是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能夠體驗音樂的美,養成欣賞音樂的好習慣。
一、新課標對中學音樂鑒賞的要求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最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對音樂的感悟是人類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學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在欣賞樂曲、鑒賞樂曲的過程中,能夠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生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感情的基礎是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因此音樂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是音樂鑒賞課的一個重要授課內容。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介紹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使學生對世界音樂發展史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不同音樂發展歷史時期的代表作曲家有哪些,以及各自的代表作品、風格特點和產生這些作品的歷史原因,構建音樂同文化、歷史之間的聯系,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音樂的感受和欣賞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要求學生能夠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識別音樂表現要素,包括各種樂器的音色、強弱、聲音長短,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樂曲的節奏、調式、和聲等。第二階段要求學生能夠體味音樂中的情緒和情感,在第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使用音樂術語描述樂曲所要表達的感情以及樂曲情感的發展變化。第三階段要求學生音樂的風格和流派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包括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流派發展歷史、中國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在廣泛聆聽和欣賞的基礎上,透過音樂加深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情趣。
二、中學音樂鑒賞的改進與實踐方法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音樂鑒賞以及音樂鑒賞課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鑒賞課的開設在緊張的中學學習階段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加重自己文化課的學習負擔。因此,在開始授課之前,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加以引導,使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音樂鑒賞課。教師要給學生聆聽不同時期、國家和民族音樂作品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音樂作品中包含的古典美、現代美、華麗美,接受藝術的熏陶,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放松身心。同時,教師還要增加音樂鑒賞課中音樂理論知識學習的比重,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知識,才能消除對音樂鑒賞特別是古典音樂鑒賞的陌生情緒,自覺接受美好音樂作品的熏陶。另外,有條件的學校,在開展音樂鑒賞之余,還可以給學生接觸樂器的機會,提高他們對音樂知識學習的樂趣,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筆者發現,現在不少學生更加喜歡通俗流行音樂,而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并不強烈,由于音樂鑒賞課中的音樂多為古典或浪漫時期的作品,因此并不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同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并沒有認識到學生現有的音樂知識基礎和鑒賞音樂的素養同授課方式之間存在很大裂隙,使學生對鑒賞課中的音樂作品敬而遠之。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需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點為基礎,在詳細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音樂鑒賞課中獲得更多美的享受。例如在,在補充鑒賞《波斯市場》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she的《波斯貓》,之后播放《波斯市場》,這時候學生就會發現這首樂曲的音調同流行歌曲《波斯貓》的曲調十分相似。隨后教師在引入關于這兩首樂曲之間的關系,學生就會對這首具有代表性的管弦樂小品《波斯市場》產生更大的親切感和興趣,提高音樂鑒賞的效果。
此外,在進行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我國不同地區教育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教師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區學校音樂鑒賞課的教學過程,而需要在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找平衡,使鑒賞課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特點學生的認知能力,實現音樂教育的均衡發展。例如在古典音樂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在音樂鑒賞課之前并受到收到專業的音樂培訓,那么他們對古典音樂的歷史沿革、不同時期的特點十分陌生,課堂學習氛圍也就比較低迷,此時教師需要選擇一個切入點,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之前先播放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由于學生在其他課程中已經學習過了有關貝多芬的故事,并對《英雄》這首曲子十分熟悉,因此可以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也會明確古典音樂賞析的要點,參悟樂曲中優美或者奇特旋律的意義,發掘隱藏在音樂中的崇高情感力量或豐富情感。
(三)改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
在傳統的中學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教師更喜歡向學生灌輸各種各樣的音樂知識,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他們更希望能夠在聆聽樂曲之后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看法,而不是接受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固定不變的音樂內涵與情感。正如著名音樂美學家邁爾的觀點:音樂所帶給人的情感體驗是有差別的、特殊的。不同的人在聽同一首樂曲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是不能被確定的,他們所認為的樂曲表達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們人生經歷的影響。例如在聆聽巴洛克時期作品的時候,有些同學會認為樂曲中描述的是悲傷的情緒,而有些同學認為樂曲只是在描述某種靜謐的場景。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看法,而不是壓抑學生不同的審美體驗。
三、結束語
音樂能夠陶冶情操,常常聆聽欣賞音樂作品可以使人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中學音樂鑒賞課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新課標要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高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性,培育學生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