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瑛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語文學習狀況對其今后的學習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74
小學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會認識和感知生活,對生活形成自己的最初看法,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行為也會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初具雛形,這不僅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更會對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接受良好的教育,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將會是受益終生的事情,而語文學習又是一項非常宏大的工程,需要學生用一磚一瓦來搭建,教育家巴金曾說過,“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誠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明白如何正確的學習語文,少做無用功,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少受打擊,從而大大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基于語文的學科特征,本文從如下幾方面對小學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基礎的認知,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課堂上聽課時便會更有側重點,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在課堂上也會更快的進入學習狀態。首先,瀏覽預習內容,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基礎認知;其次,重點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試圖總結出這節課的重點問題是什么,學習的難點在哪里,并將這些作為聽課的重點內容;最后,當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有一定的了解后,學生要歸納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在聽課時更有側重點。總而言之,預習就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能夠大大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在培養學生學會預習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避免預習過粗或者過細,如果像走馬觀花一樣瀏覽一遍,預習效果非常的微弱,而如果在預習過程中過于注重每一個小細節,則會為學生的學生造成額外的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有選擇的進行預習,一方面是指不要在一天內預習所有的學科,而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選擇一到兩門學科進行預習,另一方面是指不要預習所有內容,重點以預習課文為主,最好不要提前完成課后題,這樣會打亂老師的教學計劃,無法讓老師準確的把握學生的當堂學習效果。
(二)勤思好問,善于觀察
主動學習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學生善于觀察語文在生活中的體現,樂于思考,敢于提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關系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古詩《詠柳》時有這樣一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老師可以在二月一個適合的天氣里讓學生外出感受二月份的天氣,讓學生感受到二月雖已入春,但風卻非常的凌厲,就像是被剪刀割到一樣,讓學生通過真切的感知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弱,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多引領學生去感知生活,方能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表達的學習習慣。
二、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一)認真聽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也是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陣地。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課時安排上會更受重視,如何利用好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學有所得,是對一個老師專業素養的考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先要訓練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小學生天性好動,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在課堂上也很容易走神或者是做小動作,學生一時的走神就會跟不上老師的進步,從而導致整節課的聽課效果不佳,這會大大加重老師的教學負擔。為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一方面要訓練學生能夠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集中,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通過閱讀、寫作等方式來讓學生嘗試長時間做一件事情,也可以通過一些益智游戲,如“找不同”、“涂顏色”等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來完成一件事情;另一方面,老師要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游戲來輔助教學,課堂語言要輕快明了,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地會被課堂的氣氛所吸引,從而能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另外老師需要考慮到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的問題,在課堂上要觀察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提問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去,督促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
(二)認真完成作業,做好鞏固工作
學習必須要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方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完成一天的學習后,課后作業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根據遺忘曲線的規律,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內容能夠最大限度的克服遺忘。因此,學生要養成認真完成課后作業的好習慣。由于課后作業是在沒有老師監督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老師要從思想上教育學生,讓學生知道做作業時要認真專心,不能三心二意,馬馬虎虎的應付。另外老師要和家長溝通好,讓家長在學生離校時做好監督工作,保證學生在校內和校外都能做到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三、背誦和閱讀的習慣
背誦和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語文有大量的古詩和文章需要背誦,很多老師只看重讓學生背過能做題,而忽略了學生的理解,學生有可能把古詩和文章背的滾瓜爛熟,但卻不理解什么意思,這便失去了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因此,老師在講解古詩和文章時要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感知其中的意境,在背誦和記憶時能夠通過回憶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
對待閱讀,老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想要主動的去閱讀;其次,老師要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讓學生的每次閱讀都能有所收獲,通過這樣的逐漸積累,慢慢提高學生的語文語感;最后,老師要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精讀和泛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好的習慣就像是汽車的發動機,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受益終生,作為老師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完成教學任務,而要多為學生考慮,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