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洪
【摘 要】眾所周知,對于純粹性數學知識來說本身是單一的枯燥的,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方法的結合,讓內容的輸出變得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下面我將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為例,探究一下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到小學數學的趣味性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趣味性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61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字、結構、空間的學科,可以歸類為形式科學的一種,在我國各階段的教學科目中,數學可算作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雖然小學階段數學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局限和簡單,對于學生最基礎的數字運算能力培養為主,而對于邏輯推理和分析能力要求相對較低,但結合小學生本身學習能力較為低下以及智力發育水平還未成熟這個大前提來看,數學顯然是大部分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頭疼的科目。我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數學學習效率降低的學生群體會逐漸擴大,甚至在五六年級時就能顯現出一定程度的偏科現象,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個人知識學習的效率,更容易導致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和進度的低效。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從一開始就重視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解決學習道路上的這只“攔路虎”。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之所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效率低下,一方面是因為數學本身內容的單一性、枯燥性決定的,作為一門研究數字和空間結構為主的學科,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嚴肅的、直觀的,這更容易導致學生感受方面的距離感的產生;另一方面則是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學習,進而缺乏參與感和滿足感。綜上這兩方面的原因,直接指向一個教學趨勢,那就是趣味性課堂的創建:內容本身枯燥,但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讓內容輸出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期待感,有滿足感。下文中我將重點從三個方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趣味性教學。
一、趣味性教學的原則
教學是一個長久且持之以恒的過程中,所以對于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也不能冒進,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趣味性教學過程中也要本著穩扎穩打的作風,做好教學計劃。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來說,基本上是所有學科知識學習的開端,所以教師可以從源頭抓起,在學生剛接觸數學知識一開始就通過知識配置,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各個方面,做好興趣培養的階段性規劃,配合課堂知識教學一步步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創建趣味性課堂,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好感度。
首先,在數學教學一開始,教師要遵循適應性原則,尤其是針對剛剛接手一個班級的教師來說,師生之間不論是在思維還是知識傳輸方面必然有一個相互適應和磨合的階段。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主動適應我們,而是要結合教學實際主動去適應學生,在此基礎上才能將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一點點的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和教師的思維接軌;然后教師才可以逐步地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應用,為創建趣味性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發展性原則。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實施,呈現出很多新型的教學理念,并延伸出大量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師來說,經驗固然重要,但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潮流,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的進行教學理念的探究,并深入地融入日常教學中,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豐富課堂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新鮮感,繼而提高學習動力。
最后,不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師都要遵循選擇性原則。例如,現如今非常火的奧數,基本上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但奧數不會適合所有的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結合學生自身興趣,進行群體的選擇,讓有興趣的學生參與,沒有興趣也沒有天賦的學生回歸數學知識學習本身。
二、趣味性教學方法
對于學習方法來說,并不是所有素質教育呈現的教學模式針對任何班級教學都是有效的,雖然素質教育所衍生出的教學模式眾多,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取舍,結合班級實際選擇合適的才是王道。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發現,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游戲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對于創建趣味性課堂是較為合適的。
首先,所謂游戲式是教學就是將課堂教學整理轉變為一個游戲活動,將教室作為游樂場,給予學生思維和行動方面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是有組織有紀律性的,并且需要在教師的調控下按照一定的知識思維行進。我在教學過程中深有體會,小學生天性好動、且好奇心強,所以照本宣科式的課堂教學根本不會有效果,通過游戲式教學可以將知識轉化為互動。例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玩競賽游戲,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兩隊,限時進行計算題接力,算得又對又快的小隊可以獲得教師的小小獎勵。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性,還能讓課堂充滿活力和趣味,讓學生在玩耍中熟悉運算規則,提高運算能力。
其次,數學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也是提高課堂趣味性的一種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減少教師的參與,從而讓學生之間的思維進行交互和碰撞。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探究式教學尤其適合應用題的教學環境,一方面因為應用題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問題能力,而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脫離了對于教師的依靠,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是應用題通常情況下存在多種思維角度和多種解題方式,小組探究模式下的集思廣益更容易實現思維的碰撞,從而拓展學生的問題思考角度。當然教師在分組過程中要有所考量,不同的小組之間學習總體實力要具備一定的均衡性,而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學習能力要有一定的差異性,這樣才能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做到取長補短,達到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的效果。
不只是針對于小學數學這一門學科,任何教學階段的任何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都需要盡可能地做到趣味性教學,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通過提高興趣可以無形中激發學生的自身學習潛能,讓知識吸收效果事半功倍。本文中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趣味性教學方法的分析,也許有一定的不完全性,依舊希望其他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從中獲得一定的靈感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