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基于“課診”建立常態化課程質量保障機制的思考
王春芳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2017年初北京衛生職業學院接受北京市教委組織的“課診”,通過接受“課診”,深刻領悟到人才培養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課診”專家的反饋意見為指導,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準備、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效果和特色創新等方面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工作。通過接受“課診”,建立課堂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加強內涵性建設,構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三有”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
課堂教學;教學診斷;課程質量保障機制
2017年3月至5月,北京市教委職成處和北京市職教研究中心組織開展了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診斷與現狀調研工作(以下簡稱“課診”)。這是北京市高職院校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走進院校、走進課堂、走近師生全方位的調研活動,我院作為接受方,也是建院以來教學工作首次全面接受外部評價。通過接受外部質量評價,思考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的課程質量保障機制,現介紹如下。
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診斷與現狀調研工作的目的是明確指向人才培養過程,聚焦一線課堂教學,深入了解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現狀,總結特色經驗,研究發現問題,促進各方關注內涵與質量,切實加強對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工作的監督和指導,促進院校建立常態化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提升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
2017年是學院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入內涵建設的關鍵之年。以創“精品”和“雙一流”為目標、強化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學院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市教委的“課診”工作與學院當年的重點工作高度吻合。筆者在準備與接受外部專家的“課診”工作中,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深刻領悟到人才培養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課診”專家分別來自高職學院教學院長、教務處長、教學名師、行業企業專家、中職校長、市教委和市督導室及市教科院領導與研究員。
“課診”專家在我院聽課95節次,其中公共基礎課30節次(占32%);專業課65節次(占68%)。聽課82門,接受聽課教師85人,接受聽課學生3 651人次。除隨堂聽課外,還通過教師座談、學生座談、參觀校園等途徑,用“望、聞、問、切”的方式對我院的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診斷。
“課診”專家通過與聽課教師的交流、向學院的口頭反饋、全市范圍的總結會等形式反饋意見。“課診”專家的反饋意見具有針對性、專業性和指導性。學院通過多渠道廣泛收取反饋信息,認真學習、分析、體會反饋意見,指導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準備、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效果和特色創新等方面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工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所以要聚焦課堂,建立能力導向、自主學習、任務驅動的教學體系,培養能夠高效率解決問題、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這勢必要求教學管理方面進行相應改革創新,從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材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等方面支撐與引領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需要有配套的教學管理機制與制度跟進。在管理和機制上引導與建立先進的課程理念、規范的課程標準、科學的課程設計、優化的課程體系、有效整合的課程條件與資源、多元有效的課程評價,穩步推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課堂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是學院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之一。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質量保障機制,不斷更新質量觀念,提高質量意識,形成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機制,是確保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項戰略性的迫切任務。
課堂教學質量是學院教育質量最重要的內涵和直接體現,課堂教學質量文化是學院重要的軟實力之一,要樹立質量意識,采取多種途徑與措施,促使教師將課堂教學流程變成課堂教學標準,將課堂教學標準變成課堂教學習慣,將課堂教學習慣變成課堂教學質量文化。
堅持依法治學、依法執教,不斷完善課堂管理制度,規范師生課堂行為。教師要落實課堂教學規范,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學生要遵守學生守則、履行學生義務,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不斷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以職業道德素養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圍繞行業企業人才崗位需求,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強化校內實訓、校外跟崗(頂崗)實習的系統性,合理使用規劃教材及開發實用的校本教材及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基于工作過程任務引領的項目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過程基本建設的中心環節,是教學改革、專業建設的落腳點。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信息化應用能力,開展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與數字資源,系統優化教學過程,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
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主體的責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建立與完善課堂質量保證機制。
課堂質量保證機制要具有激勵作用和預警功能。從制度和政策上支持教師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創新,支持教師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支持專業教師加強實踐,提升專業能力。同時構建常態化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制訂課堂教學質量管理目標,監控教學過程,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和課堂教學信息反饋等。堅持各級管理人員的聽課、評課制度,開發課堂教學評價工具,實施同行評教、學生評教和社會評教,及時、準確地反映課堂教學各環節出現的問題,對課程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有效監控,引領課堂改革,提升教學水平。
G423.07
A
1671-1246(2017)24-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