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文
摘 要:構建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歷史教學設計,是突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根本。結合教學實踐,簡要剖析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原則,并提出了關注學習需求,激發學習動機;轉變學習方式,突顯學生主體;調整學教比例,優化課堂結構;注重學習活動,強化學習體驗等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
關鍵詞:學習視角 初中歷史 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要求“以生為本”,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從“教”的重點向“學”的重點改變,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正踐行了“以生為本”這一理念,它注重突出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有效提升了初中歷史教學效率。
一、構建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傳統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剝奪,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習缺乏主動性。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歷史教學設計,改變了“教”與“學”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來施教。
學生對歷史故事普遍都感興趣,想從中學習歷史智慧、探索歷史謎團、了解歷史人物。因此,在教授《中華文化的勃興》一課中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時,可收集墨子的“止楚攻宋”“扁鵲見齊桓侯”“馬陵之戰”等歷史故事加以補充,不僅能讓這些人物變得栩栩如生,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本質內涵。
2.活動性原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活動,根據學生的學情,包括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認知規律等,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有效提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輝煌的隋唐文化(一)》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收集本地“橋”的資料,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豐富多彩的有關“橋”的歷史、建筑特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學生在共同參與、相互對話、溝通體驗、發現和發展中學習內容,提升歷史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二、構建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探索
(一)關注學習需求,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需求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習主動性的動力之源,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必須要關注學生歷史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師要加強學情分析,根據學生歷史學習特點與歷史學習能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將歷史學習作為自覺的學習需求。
1.創設情境促需求
學生學習需求的自我提升離不開外在情境的刺激。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善于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優化知識呈現方式,激發學生歷史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學習需求提升。
如《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課,我借助多媒體展示了一系列出土的中國早期人類化石,以及根據化石還原的中國早期人類的圖像,再將中國人類圖譜按照時間前后組織起來,形成了系統的中國人類圖譜。學生的學習愿望被激發出來,學習需求強烈,有效提升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2.營造氛圍促需求
學生學習需求與歷史課堂學習氛圍存在很大關系。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將歷史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宜過多地對課堂進行預設,而要使歷史課堂走出程式化教學模式,多關注課堂的自然生成,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實際,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要成為學生歷史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學習伙伴等,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需求。
(二)轉變學習方式,凸顯學生主體
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習效率,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優化知識呈現方式、構建開放式學習模式,積極推動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1.優化知識呈現方式
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很強,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也影響著學生歷史學習思維的形成。教師優化歷史知識呈現方式的過程,無疑也是推動學生學習思維轉變的過程。
如在教《三國鼎立》這部分內容時,我截取了《三國演義》的部分影視視頻,引導學生將歷史知識與《三國演義》內容進行比對。學生很快發現,《三國演義》的很多內容與歷史并不相符,并從教材與相關史料中找出依據,認識到了名著與歷史并不是對等關系。此后,學生在接觸影視作品時,能自覺地形成歷史考證的意識,并養成運用史料考證歷史的科學方法,形成了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習主體意識強烈。
2.構建開放式學習模式
開放性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初中歷史教師要突破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積極構建開放式學習模式,拓展歷史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如借助計算機網絡學習平臺、微媒體學習平臺等,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教《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時,我要求學生先預習教材,了解兩漢的科技與文化。在此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借助網絡或者手機,進一步補充教材中沒有涉及的有關科技與文化方面的內容,制成資料卡。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運用網絡資源的意識,也有效培養了學生借助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方面的知識也了解得更透徹、更全面了。
(三)調整學教比例,優化課堂結構
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重點是重構歷史課堂結構,將“教”與“學”的比例進行重新設計,這樣才能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立足于學生的歷史素質,開發設計教學活動。
1.轉變學教關系
在學習視角下,學教關系該如何定位?學是中心,教服務于學。教師設計教學時,要以學習活動設計為中心,根據課堂學習情況實施“教”的行為,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教的存在價值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保證學生學習活動有序、有效推進。
2.推動按需施教
在明確學教關系的基礎上,如何把握好學教的“度”成為關鍵,因此,教師要加強課堂觀察,把握好教師“教”的時機。這個時機節點就是學生學習需要幫助的“節點”,在學生學習活動受到阻礙、思維陷入誤區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引導,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學習伙伴。
如在教《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如何客觀地評價秦始皇成為學生面臨的難題之一。大多學生對秦始皇的評價比較極端,不能客觀、公正、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這時教師要及時施以援助,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時代、辯證地評價人物,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人物評價觀念。這樣的教學設計抓住了“節點”,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發揮,同時也不會壓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歷史教學效率。
(四)注重學習活動,強化學習體驗
實踐表明,學生通過體驗獲得的知識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能力。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必須注重學習活動設計,通過開展豐富的歷史課堂活動與歷史實踐活動等,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
1.豐富課堂活動
傳統的單向知識輸出型教學模式已難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豐富歷史課堂學習活動,將自主學習活動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積極創新歷史課堂活動方式。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適當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如專題辯論、歷史知識競賽等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對農民起義原因的認識,我要求學生充分了解歷史教材,并借助網絡查找秦末時期農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以農民自述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自述,學生在新奇的學習活動中獲得了真切體驗,從而深刻地了解到秦末時期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強化了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知識的理解。
2.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是提升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檢驗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趯W生視角的歷史教學設計要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實踐活動,如開展社會調查活動,促進學生從知識向能力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一課時,為了豐富學生的歷史視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我設計了一個社會實踐環節:我們的家鄉歷史悠久,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這些歷史沉睡在歷史書籍中,存活于人們頭腦中,遍布于鄉間故事中,讓我們成為家鄉歷史的掘金者,通過查找書籍、尋訪老人、收集故事等途徑去發掘家鄉的歷史吧,但要加強歷史考證。這一實踐活動有效拓展了歷史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突出了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總之,歷史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學習視角設計教學,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優化學教比例,只有這樣才能將歷史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進一步推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放飛的天堂,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
參考文獻:
[1]李志厚.變革課堂教學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健.意義學習視角下高中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策略談片[J].文理導航(上旬),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