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婷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運用
——以“消費和消費觀”為例
林廣婷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將信息化技術運用于中職德育課中,有助于學生掌握德育理論,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主要闡述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概念,提出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必要性,基于實踐案例,總結運用效果和啟示。
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消費和消費觀”
在中職德育課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是改變傳統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手段。圍繞中職德育課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在綜合把握現代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從而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的質量。筆者依據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概念,以“消費和消費觀”內容為例,對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進行了實踐運用嘗試,現介紹如下。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其開發模式設計內容主要有教學目標分析、學習問題與學習情景設計、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的設計、教學活動/學習活動過程的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成果的形式、教學設計單元內容[1]。
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和平臺,在現代教學理念和德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德育課程的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分析研究教學中的重難點,選擇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情境,運用相應的信息化技術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對教學結果做出分析、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
中職德育課既是一門理論性、思想性、指導性、時效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法律、哲學、職業規劃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就其學科性質和課程內容而言,與專業課有很大不同,且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文化課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德育課教學包括各個知識點的抽象概念、定義、特征和哲理性原理,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德育課教師需要在現代教學理念和德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把微課、視頻、新聞報道、紀錄片、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數據資料、案例等引進德育課堂,讓事實說話,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德育課教師需與時俱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進行改革。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師素質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中職德育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參與性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存在差異,中職德育課教學形式和內容缺少新鮮、生動的要素,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而有了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融入,教學內容會顯得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充滿趣味性。
教學設計是一堂課的核心部分,而信息技術則是優化教學設計的輔助手段。所以,信息化教學設計首先應重視頂層教學設計,然后采用最優化的信息化教學方案實施課堂教學。
下面筆者以“消費和消費觀”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實踐運用。
筆者針對德育課理論性較強、枯燥乏味的情況,結合當前學生的思想特點、知識結構,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運用手機、微課、視頻、PPT、QQ、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多種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消費并樹立科學的消費觀,最終增強教學效果。
3.2.1 教材分析 主要分析教學設計者選用哪一類教材、所選章節在全書中所占的地位。筆者在教學設計中選用的內容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第三版)的內容“消費和消費觀”。該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消費和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它是“價格和價值規律”內容的延伸,同時為講解“個人的收入與理財”做鋪墊,在整個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第一課的教學重點。
3.2.2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1)教學目標。根據大綱及教材,結合學情,確立本課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了解消費方式、不同的消費心理和樹立科學的消費觀。②能力目標:能用科學的消費觀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③情感態度與價值: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2)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為不同的消費心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同時引導學生做理智的消費者。
3.2.3 教學對象分析 主要分析學生所具有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學習能力等,以便因材施教。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對象為2014級護理專業的學生,他們具有以下特征:(1)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2)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思想開放,追求時尚,同時也存在著虛榮、攀比等問題;(3)根據課前做的月開支情況調查和消費情況調查統計,80%的學生的消費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消費是科學的,從而用科學的消費觀指導學生消費。
3.2.4 教學策略設計 筆者在尊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根據課程設計中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學習的具體特點,運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1 教學環節及內容設計 設計整個教學環節,包括課前、課中、課后3個部分,讓學生通過該節課的學習,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教學環節為“引出主題→探求知新→升華主題→延伸提高”,三大內容為“透視消費現象、透析消費心理、樹立消費觀念”。
3.3.2 師生課堂雙邊活動設計 在師生互動環節中,教師創設小品情境,啟發學生學習新知識,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學生則利用智能手機的QQ群“群話題”功能發起話題討論、交流,發布討論結果,實現資源共享。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圖片和新聞時事,采用合作學習、分組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
3.3.3 信息化手段的選擇與應用設計(1)課前通過QQ群、微信群等即時通訊技術提前發布課前預習的任務。利用手機APP軟件———“問卷星”制作調查問卷,提前調查學生的消費情況。(2)課中利用手機、微課、視頻、音頻、圖片、PPT等信息技術來講解課程內容。教學設計中多層次設計多種討論問題,并利用班級QQ群“群話題”功能發起話題討論,把討論問題的結果發布在智能手機上,實現資源共享。將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充分應用到教學中,解決教學的重難點。(3)課后通過微信掃一掃、班級QQ群“群作業”功能發布作業,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筆者設計了《學習過程評價表》和《學習體會評價表》。師生按照評價標準,分別完成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此環節可以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為教師調控教學提供了客觀依據。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每次課的教學活動結束后,對本次課教學的思考。筆者認為,本次課借助微課、視頻、QQ、微信等信息技術平臺,設計了融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于一體的教學過程來促進學生學習。
筆者發現信息化教學比傳統教學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較高。對本堂課教學滿意度和學生知識吸收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很喜歡信息化教學,80%的學生已經理解掌握了知識點。
(1)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以德育教學內容為本,學生為主,信息化技術為輔。要根據教學大綱、學生認知規律和實際學習情況,對教材做適當處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每個環節恰到好處地使用手機、微課、視頻、PPT、QQ、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信息技術解決教學重難點,才能發揮其在德育教學中的作用。
(2)在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過程中要遵循“三貼近”的原則,根據每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恰當把握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以多媒體技術來創設情境,通過“找點、埋雷”,巧妙引出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2]。
(3)中職德育課信息化教學設計要求德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中職德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掌握和熟練使用各種相關信息教育技術、方法,積極參加相關培訓。
[1]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學校信息化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G424.1
B
1671-1246(2017)22-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