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微+楚葉峰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從當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出發,敘述了考核方式改革的方法及對比結果。
【關鍵詞】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養 動手能力
《數據結構與算法》是計算機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信息專業教學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使同學們能夠把所學知識與實踐有機的結合,對《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一、當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必要性
期末筆試的成績比重很大,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期末的成績占到80%,期末決定了學生是否及格。有一部分學生平時不學習,臨近考試采用突擊學習的方式,考試雖然及格了,可是考試后沒多長時間基本都忘了。為了平時成績得高分,同學之間抄襲作業的情況很常見,破環了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結合目前考核體系對于本課程存在的問題,應該對現行考核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革。調整的原則是結合本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專業課程體系,理論聯系實際,著重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改革的目的是要正確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二、考試改革的方法
重視學習過程,增加期中考試。采用過程化考核思想,避免學生突擊學習,增加期中考試。用8周左右的時間學習完數組之后進行一次期中考試。目的是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程序設計語言。期中成績占總成績的30%。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權重。避免期末考試成績“一錘定音”。數據結構中的樹和圖連同查找和排序內容是期末考試的重點。為了避免遺忘線性結構的內容,期末考試也要涉及期中的相應知識點。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40%。
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加上機實踐考核。上機實踐采用階段式的考核方式。為了避免學生的抄襲,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上機考核的內容不做統一規定。學生至少完成兩個題目,一個是線性結構插入刪除等操作;另一個是非線性結構和排序中選出一個題目。兩個題目分別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之前考核完畢,考核的重點是看學生對程序的理解、上機熟練操作的程度以及答辯情況。為了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后續課程的延伸,對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出色,勇于創新的學生給予加分的獎勵。實踐題目完成情況占總成績的23%,獎勵加分占2%。
降低平時成績。現行的考核體系中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偏高。平時成績的主要來源應該是學生理論課的課堂表現,包括出勤。從課堂的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出勤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
三、考核的結果分析
考核結果的分析主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橫向是指不同年級的同一門課程(10級和11級對比);縱向是指同年級學生的兩門課程(11級的計算機方向專業課程只開設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與算法》)。橫向對比的結果表明同一門課程不同年級學生的掌握情況,縱向對比的結果顯示出來的是學生的基礎和對后續課程的影響。
本次考核的主要對象是信息與計算科學系11級學生共78人,《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成績分布如下:
單獨的成績很難說明問題,下面從橫、縱兩個方面結合具體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結構與算法》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11級和10級學生成績分析如下表:
縱向對比:從信息11級《數據結與算法》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兩門課程成績分析可以看出11級學生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掌握情況不好,從及格率、優秀率、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中都能體現出來,先行課的學習情況直接影響后續課程。
橫向對比:從數據表中可以看出11級的成績最高分和最低分要比10級好,兩個年級及格率的差距很小。11級的不及格率是10級的1倍,平均分差了9分,得出的結論是11級學生的基礎差很多。
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不難看出,11級學生學習先行課《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情況不好。11級《數據結構與算法》不及格率比10級低0.74%,平均分低0.71,但優秀率高3.43%,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80分縮小到62分。就11級學生《數據結構與算法》和先行課《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成績對比來說,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92分縮小到62分,及格率提高23.65%,平均分提高16.49分,優秀率提高3.95%。從成績上可以看出11級的學生整體成績有所提高。也就是說明本次的課程考核改革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四、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本次考核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主要是同一門課程不同年級的對比差距不是很明顯。其次,在增加的實踐環節中,所有的同學的作業都提交到統一郵箱里,機房的網絡時而有問題,很難保證在下課之前全部提交,有一些同學是下課后提交的作業,另外還有一些同學在題目的選擇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很難避免有抄襲的現象。相信以上的問題在不斷的改革和探索中一定會完善。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GH150104;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ZD001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