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一
【摘要】美術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美術欣賞;審美;作品分析;評價;教學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的再現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從審美意識出發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性作品欣賞和表現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不意味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于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如,一個人在喪失親人時,熱烈歡快的形式也不會被其感知為愉快的東西。反之,一個時逢喜事的人,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也會感受到歡慶的氣氛。由于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也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客觀性符合與否,還要看主體所操持的欣賞媒介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一個不會下圍棋的人,無論其有多少美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也很難感知到棋盤中形式之美。同時,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普通情感升華至審美情感。一個具有欣賞水平的人,能感知和體驗各種媒介的審美現象,甚至能將日常信息轉換成審美信息進行體驗。從中我們看到,減弱客體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審美信息和壓抑主體的非審美情感是評價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欣賞材料的選擇和教師的講評是極為重要的。倘若欣賞材料選擇不當,教學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在學生鑒賞力尚處于低水平時,讓他們欣賞人體藝術,可能使教學無法開展。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從中抽繹出普遍性的規范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粹幾何形所傳達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如果將壯觀的戰爭場面看成是一種總體藝術,那么人們是不會想往那種藝術的。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如,有時代和地區風格的作品或為某集團的個人情感所認可的形式規范,都可以作為審美評價的標準。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一
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于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內容與形式
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于形式的本體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性內容處于隱處。如,達芬奇和丁托萊托所創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現性的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試想,讓一個不知此圣經故事的人去欣賞這兩幅畫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種對稱式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動態變化,略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走向騷動之感,使觀者體驗到一種事物處萌芽狀態,但預示著即將來到的運動最普遍的經驗。而丁托萊托的畫,由于透視焦點偏向一邊,長形餐桌向縱向消失產生傾斜的縱深感。不對稱的畫面失去了穩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爺相互重疊,以及畫面上方飛動著的小天使,更加劇了動蕩不安的感覺,使觀者體驗到事物發展中矛盾對抗即將解體的一種普遍經驗。而在表現性繪畫中,表現性內容處于顯處,再現性內容則相反。
2、欣賞與形式分析
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對作品分析時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如,在構圖分析時,可將相似和相反的作品進行比較,卡爾夫的《有銀水壺的靜物》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構圖與塞尚的靜物畫不同,具有穩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將色彩強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燈片或教具畫進行對照,使學生體會色彩在畫中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構圖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畫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進行試驗。這種視覺實驗性教學對高中生來說,是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的。當然,教具的設計必須是經濟又合理的。隨著教學不斷深入,形式的分析從籠統簡單向細微復雜發展。可以說,對整體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對局部形式因素的體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