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華
摘 要:在素質化教育不斷創新與完善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重視學生們的真實感受。語文教師們則通過不斷的實踐,將影視資源合理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快速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有效的提升語文學習效率。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影視資源;有效運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影視資源教學可以充分的發揮出輔助功效,影視資源中有很多教育內容以及豐富的知識內涵,學生在觀看的同時也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觀念,并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吸收,加深學生們的學習印象,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創新教學形式,豐富學生們的文化內涵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對于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中深入的知識內涵不能完全的加以領會。因此在實際學習中會限制住學生們的想象力,達不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將影視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學生在觀看的同時可以快速的集中注意力,文中所涉及到的復雜詞語在視頻中變得更加的生動易懂,學生在配合著視頻形式進行學習時,能夠增強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效改進了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教學形式,從而促使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配合著文章內容為學生們播放雅魯藏布大峽谷探索成長之旅等相關地理旅游節目視頻,學生在觀看中會被里面系統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實這一奇特人文景觀所震撼,這時教師要適當的為學生們擴展下知識內容,向學生們普及該峽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其峽谷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延至低河谷熱帶雨林等九個垂直自熱垂直帶,峽谷里孕育了多種珍貴的自然物種,被譽名為是世界上的奇特景觀等常識。學生在進行觀看與教師配合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壯麗神奇美景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知,在豐富人文知識的同時,還會激發出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充分的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豐富寫作素材
小學語文教學在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常常以灌輸性、填鴨式的方式進行實際的課堂教學,學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下只能被動式的進行學習,進而無法提升學習樂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影視資源里面的可用資源,在正式進行教學前,為學生們播放相關視頻內容,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獅子和鹿》這篇課文內容前,教師可以進行精心挑選出《動物世界》節目中獅子追趕鹿的畫面,從而讓學生在觀看中快速的融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狀態之中,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并對即將學習的課文內容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們在針對課文內容學習時也能快速的理解文章的實質內容,并能做到融會貫通。
除此之外,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對于外部世界中存在的事物沒有更多的理解和認知,因此學生們在進行看圖寫作以及半命題作文時,往往會說一些車轱轆話,將所看見的事物以流水賬的方式寫出來,沒有實質性內容,其排比、擬人等修飾手法更是不懂得怎樣的運用。教師在講解描述人物或植物的文章時,可以適當的為學生們播放相關視頻資料,來提升學生們的直觀感受,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如:在學習《金色的草地》、《荷花》等文章時,可以為學生播放“植物世界”等相關紀錄片,學生可以在觀看中可以對植物生長周期的變化、盛開情況進行大致的了解,從而為自己積累到更多的寫作素材。
三、加強影視資源的滲透,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為學生們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課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們對于仁義禮智信道德修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從而提升了學生們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歸正自己的不好行為,做一個文明的學生。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查找一些相關影視資料,為學生們重現當時的故事情節,學生在觀看視頻中,教師也要及時的向學生們歌頌晏子的臨危不亂、機制勇敢以及善于辭令的這種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由其來增強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并且在教師深入的引導下,理解古人的不隨俗浮沉、正義果敢的精神。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影視資源合理的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愉悅的課堂氛圍,還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們的眼界,完善學生們頭腦中的知識體系結構。并且使學生在不斷觀看的同時,也會對所學習的內容加深印象,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達到高效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魏瓊.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5(24):64-65.
[2]聶葉清.試析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課外語文.2014(20)
[3]曹粉蘭.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4(4):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