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霞
[摘 要]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教學效果亟待提高。朗讀教學的方法靈活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處理好“語”和“文”之間的關系,還應排除“重文字,輕語言”對語文教學的干擾和影響,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精心指導學生朗讀,科學進行朗讀教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措施
在小學教育當中,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并且能夠了解基本的語法和初通語言的基本功學習,在學習中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文字組織能力,而這當中,朗讀教學是訓練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育當中,實際上朗讀教學訓練過程是一種語言運用的實踐過程,學生可以從這一活動中領悟到語言的形成以及語言運用的生存環境。學生們還可以通過對范文的朗讀接觸到豐富的詞匯以及優美的語言。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隨著朗讀時間的增多而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積累,會將朗讀的內容以及語法的運用及時消化,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小學朗讀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其學習語文基礎性知識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小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而在傳統的朗讀教學訓練中,我們往往過分注重朗讀形式的教學,而忽視了教師在朗讀訓練當中的指導性作用,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傳統朗讀教學的效率低下。所以,這需要教師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進行不斷改良與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課堂效率,提高朗讀教學訓練的實效性。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訓練的調查分析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語感,促進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素養。為了能夠在實際教學當中更有效地開展語文朗讀教學,筆者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是本市一所普通學校的五年級小學生,其調查學生的總人數為300人。調查統計如下:
第一,是對五年級學生朗讀的喜歡程度調查與統計。調查結果為:不喜歡朗讀的人數為3人,占調查人數1%;選擇一般的人數為50人,占調查人數16.7%;選擇喜歡朗讀的人數為128人,占調查人數42.7%;選擇非常喜歡朗讀的人數為119人,占調查人數39.6%。
第二,是對五年級學生自己朗讀水平的調查與統計。調查的結果為:選擇朗讀得非常好的有60人,占調查人數20%;選擇朗讀得還不錯的有130人,占調查人數43.4%;選擇朗讀得一般的有100人,占調查人數33.3%;選擇朗讀得比較糟糕的有10人,占調查人數3.3%。
第三,是對五年級學生通常會在什么情況下進行朗讀訓練的調查與統計。調查結果為:自我主動地進行朗讀訓練的人數為160人,占調查人數53.3%;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朗讀訓練有102人,占調查人數34%;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朗讀訓練有12人,占調查人數4%;在同伴的幫助或提醒下進行朗讀訓練的有26人,占調查人數8.7%。
第四,是對五年級學生是否喜歡將朗讀訓練與其他的形式相結合的調查與統計(例如:讀寫結合,朗讀與表演結合等形式)。調查結果為:選擇喜歡的有82人,占調查人數27.3%;選擇比較喜歡的有110人,占調查人數36.7%;選擇一般的有79人,占調查人數26.3%;選擇不喜歡的有29人,占調查人數9.7%。
第五,五年級的學生是否喜歡通過教師的朗讀指導來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的調查與統計。選擇喜歡的有186人,占調查人數62%;選擇有點興趣的96人,占調查人數32%;選擇一般的16人,占調查人數5.3%;選擇沒興趣2人,占調查人數0.7%。
通過調查統計表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五年級學生對于語文朗讀訓練還是能夠接受的,其喜歡與非常喜歡的人數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42.7%、39.6%,并且學生自己的朗讀水平也很高,占總人數的96.7%,這些數據為更好地開展朗讀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朗讀訓練,并且喜歡嘗試多樣性的朗讀訓練。但是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地積累朗讀技能和其他的語文知識,在這兩方面還有待提升。分析還顯示學生在進行朗讀教學訓練的過程中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這些問題將是日后提升語文朗讀教學改良與創新的重點。
三、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地實現學生自我朗讀訓練。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學課堂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以輔導地位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學不受學科、學法的限制,所有的有效教學都應該是以學生主體為依托。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應該大膽地嘗試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自我“教學”的訓練。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將朗讀課程的目的與主旨要求下達后由學生自主地進行朗讀分析與實踐,教師針對課堂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與指導,在課堂的后期,教師進行點評與總結。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改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打破傳統的朗讀教學模式,使朗讀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比如在進行敘事性的朗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的情節劃分出幾個角色,先讓學生自己通篇進行朗讀,熟悉范文的整體結構,然后再請同學根據文章角色的特點進行朗讀訓練,以便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參悟朗讀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讀訓練成為一種“游戲化”,幾種角色扮演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學生根據自己所負責角色的人物性格配以相應的語氣來朗讀,并且樂在其中。再如,在進行情感描寫類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題材,配上一曲美妙的音樂進行朗讀。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由此,訓練的過程變得樂趣橫生,同時學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說話方式的時候,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讀教學的趣味性。
最后,增強朗讀教學效率,提高語文的整體學習素養。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時,自然就會躍躍欲試。然而朗讀教學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當中并不是單一存在的。所以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尤其是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朗讀的過程中,也要時刻對語文中的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技巧的運用進行積累和總結,時刻加以鞏固。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教師應轉變教學思維,不斷創新朗讀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從而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能力。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