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珂
摘要: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既有許多區別,又有一定共通性,對兩者的比較分析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兩種唱法、有助于對兩種唱法技巧的掌握。本文將簡單介紹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發展史,從氣息運用技巧、咬文吐字技巧、共鳴腔運用技巧、喉嚨運用技巧等方面對兩種唱法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美聲唱法;比較
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的藝術,對音樂的賞析可以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中國民族聲樂和美聲唱法都是優美的音樂表達形式,對兩者的比較分析有利于兩者優點的互相借鑒,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更好發展,也有利于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提高人們對音樂的賞析能力。
一、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發展史
(一)中國民族聲樂
中國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孕育的藝術形式,在傳統聲樂藝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而來。其稱謂是現代樂壇的提法,30年代的秧歌劇唱法是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雛形,在其發展過程中蘊含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顯示出我國人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對新生活的美好向往,逐漸躋身于世界音樂舞臺,成為一支強大的歌唱流派。民族聲樂進入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則標志著其作為一支獨立的歌唱流派而存在。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投入到民族聲樂的唱法研究中,使我國民族聲樂得到良好發展,各種豐富的唱法技巧層出不窮,民族聲樂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1]。
(二)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起源于西歐古典唱法,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逐漸興盛。當時西方音樂受教堂音樂影響,男女唱法一樣,只是聲部不同。傳統的歌劇由閹人唱女聲,由女中音代替男聲,隨著劇情發展需要,閹人的唱法漸漸顯出不足,無法表達出激烈的歌劇情感,于是音樂家們開始探索新的唱法,美聲唱法由此誕生。隨著國外音樂家到我國進行文化交流以及我國留學生對美聲唱法的學習,美聲唱法逐漸傳入我國,并于70年代掀起一股美聲唱法學習熱潮。美聲唱法的傳入對我國聲樂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有許多值得我國民族聲樂借鑒之處[2]。
二、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比較
(一)氣息運用技巧的比較分析
無論是中國民族聲樂還是美聲唱法,歌聲的穩定都需要氣息支持,歌唱者必須掌握正確的運氣技巧。我國民間流傳著氣沉丹田的說法,丹田又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與美聲唱法的頭聲共鳴、橫膈膜、小腹收縮處相對應。雖然兩者對運氣的身體部位劃分一致,但是運氣方式有所不同。美聲唱法的運氣方式是吧氣吸到肺的底部,在發生時利用胸腔共鳴將音色發揮的淋漓盡致,保證歌聲的穩定和渾厚響亮。而我國民族聲樂強調運氣保持從下到上一條線,使發生比較集中,保證聲音的自然、透亮[3]。
(二)咬文吐字技巧的比較分析
在咬文吐字技巧上,由于語言的區別和咬文吐字原則的不同,中國民族聲樂和美聲唱法有較大區別,甚至完全相反。中國漢語發音注重韻律,咬字的噴口很有特點,字頭靠字頸發聲、在字腹處延長,最后在字尾收聲。傳統民族聲樂追求咬字清晰,在咬字清晰的基礎上講求聲音圓潤,有明顯的主次關系,是以字傳聲、腔隨字走。而美聲唱法的語言基礎是意大利語,其音節和發音速度比漢語簡潔明快,同樣注重發音的準確性,但是在美聲唱法中更注重聲音的連貫和優美,唱法的重要性要高于字的重要性,咬字為行腔服務,可以說與中國聲樂的咬文吐字技巧截然相反[4]。
(三)共鳴腔運用技巧的比較分析
共鳴腔分為上下兩部分,由鼻腔、口、咽等部分構成上共鳴腔,由胸腔等部分構成下共鳴腔。美聲唱法注重混合共鳴,充分利用上、下共鳴腔,真、假音與共鳴同時出現,即所謂的全共鳴。而我國民族聲樂只利用部分共鳴腔,這是兩者在共鳴腔運用技巧上的主要區別。
(四)喉嚨運用技巧的比較分析
美聲唱法對喉嚨的運用通過夸張似的張開,使聲音在鼻腔、口腔、咽腔保持高度順暢,喉頭盡量壓低,使喉嚨完全打開,保證聲音的飽滿性。這也是美聲唱法注重以腔傳情的體現,使聲音產生共鳴之美。而我國民族聲樂更強調喉頭位置的穩定性,喉嚨要打開但也不要打開太大,從而保證聲音的穩定性。但無論是中國民族聲樂還是美聲唱法,都會根據作品調整演唱方式、調節喉嚨的利用。選擇的演唱技巧基于對作品的理解,以達到對作品的完美詮釋,反映出作品的內涵。這也表現出兩種演唱形式在藝術上的共同性,有相互借鑒的可能。
三、結束語
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都是世界樂壇上比較著名的演唱形式,從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角度出發,既要從傳統的唱法技巧上發展提高,也要注重借鑒外來的優秀唱法,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合理利用,使我國民族聲樂得到更好發展。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離不開自身優秀文化的傳承,也離不開對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吸收。我國民族聲樂只有不斷補充新的唱法理念,豐富自身內涵,才能更好的傳揚我國民族精神,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劉桂珍.論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兼論美聲唱法的中國化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2005,01:136-140.
[2]肖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
[3]吳曉.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比較研究[J].黃河之聲,2011,01:30-31.
[4]張雁.民族聲樂風格單一化問題芻議[D].山西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