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圣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創設情境法、巧設疑問法、及時練習法、表演法、出其不意法、聯系生活實際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轉變陳腐的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并能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多樣,不斷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一些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法
情境教學法,是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方法之一。創設恰當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心理,活躍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讓他們從中獲得認識上的快樂,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創設情境教學,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如,《船長》中有句話:“大家沉默了,沒有一個人敢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覺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我在教學這句話時,播放了電影《泰坦尼克號》遇難時人們慌亂逃生和船長鎮定自若指揮救援的場面 ,然后讓學生聯系課文,體會當時的情境。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船長的堅決、果敢,使得所有的人都不敢違抗他的命令;更重要的是,他給了人們信心,使人們覺得船長是可依賴的,是他們獲救的希望。
二、及時練習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寫作特色非常突出、文字非常優美的課文。如,在結構上,先分述再總述,總分總等。在描寫順序上,時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內容性質分類順序等。在修辭手法上,比喻、擬人、排比......如何讓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呢?我是這樣做的:
每教完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總結寫法,并利用比較典型的課文讓學生及時模仿,進行寫作練習。如,《敦煌壁畫》按移步換景的順序,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表現了我國古代藝術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創造精神。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寫法,把河源文化廣場的春景描繪下來。同學們按老師的要求興致勃勃地游覽了文化廣場后,寫下了一篇篇文采飛揚的好文章。
事實證明,及時的練習,能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將終生受用。
三、表演法
小學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欲望,他們都希望通過自我表現得到老師的賞識、同學的喜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將對教學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教學完《奴隸英雄》后,我讓學生上臺演舞臺劇。同學們情緒高漲,個個都躍躍欲試,最后,我挑選了幾個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膽量較大的同學上臺表演。這一下,課堂氣氛可活躍了,表演的同學真情投入,觀看的同學一會兒義憤填膺,一會兒振臂高呼。至此,同學們的各種才能充分施展了出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也達到了空前的融洽。通過表演,同學們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加深了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和對奴隸英雄的無比敬佩。
四、出其不意法
同一種信號持續刺激,容易使人產生疲勞;間斷的、變化的刺激卻能使人保持興奮。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出其不意的教學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上課時,我帶了一小塑料袋的碎紙片進入教室。同學們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我,都在猜想我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宣布上課后,我拿出一些碎紙片、一支筆,做起摩擦起電的實驗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看著我的實驗過程,并在下面議論紛紛,甚至有幾個膽大的同學干脆跑上講臺跟我一起做起實驗來。其他同學受他們的影響,紛紛撕下紙片,饒有興趣地做起實驗來。
學生們做完實驗后,我問他們:“知道老師做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嗎?”他們想了想才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老師要我們寫科學小實驗的作文。”
接著,我讓學生把剛才實驗的過程寫下來。由于學生興趣濃厚,又是親身實踐過的事,因而寫起來得心應手、妙筆生花,一篇篇好文章呈現在老師的面前。
五、聯系生活實際法
課文中有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近,教學時可讓學生聯系身邊的人或事談談體會,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一句話:“我從心底里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教學這句話時,先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愛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別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什么作用?再聯系上下文,學生便很容易地理解到:這句話寫出了“我”對母親“精彩極了”的贊揚聲和對父親“糟糕透了”的批評聲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發點——愛。正因為“我”明白了父母截然不同的愛,才能在愛的鼓舞下,不斷前進。
六、巧設疑問法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思維來源于疑問,教學過程中的設疑,不僅可以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不但注重“解惑”,更注重“設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探究法、討論法、嘗試法等。再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用一種方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還必須同時使用幾種教學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總之,只要廣大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講究教學方法,以最優的教學手段,就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源市源城區東埔小學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