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摘要:指出了伴隨高職教育大眾化帶來的規模擴張和生源差異,必然要求培養具有良好創新個性的畢業生,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創業人才的剛性需求。通過站在終身教育的宏觀角度,從“點、線、面、體”系列構筑了以健康成長、學會生活為人生興趣“點”,以循環教育、終身學習為靜態活動“線”,以個性張揚、創新設計為獨立操作“面”,以產業管理、創業實踐為動態旋轉“體”。最終將泛在學習落腳在學生自己身上,用自覺自愿的實際行動完成順利就業、個性創新和勇敢創業的人生三步曲。
關鍵詞:高職園林;個性創新;園林創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157-03
1 引言
創業的本質是基于個性創新的經濟投資實踐。對高職教育來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使個人所具有的天賦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根本要求[1]。這就需要將創業教育與高職專業教育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學好過硬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開發其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這也正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的神圣使命和大勢所趨[2]。這更需要教師具有敢為人先的勇氣、謙卑為人的智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3]。以尊重學生個性和特點為基本出發點,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興趣,因材施教,關注自身教學方法上的個性化,使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內容的豐富多彩和學習過程的快樂情趣,特別是在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中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改革尤為重要[4]。
2 以健康成長、學會生活為人生興趣“點”
2.1 在母愛中最優擬合
人類個體從出生開始就與母親建立天然的關系,只有母親全情關注,對嬰兒的自發性動作進行積極的情感回應,嬰兒的真實自我才會逐漸發展起來。①優秀的母親在孩子生命早期會全神貫注地養育、敏感地照料,使其在生命之初建立自己能夠影響環境的牢固自信以及對他人、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和安全感。②母親把握住了自我退出的恰當時機與方式,既能讓其現實地面對客觀世界,同時又避免在此過程中遭受強烈的挫折以致損害自我。③孩子與母親建立了安全而穩定的依戀關系,使其能緩解和克服分離焦慮。④母親能以溫和、關切、欣賞、寬容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其在母親的表情和姿態中看到自我、形成自我,確信自己的價值、重要性和可愛之處。
2.2 在接納中抱持共情
學生只有在安全的心理感受中才敢于完全地呈現真實的自我,來自父母、教師等重要他人的無條件接納能夠滿足學生的安全心理需要。①接納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教育情懷。懸置自己內隱或外顯的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放下自己的“透鏡”,以理解、非評價的態度去接觸孩子,接受孩子本來真實的樣子。承認孩子的天賦、興趣和需要等不同于他人,要適應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軌跡,為孩子營造適才適性的成長環境。始終對學生抱有一種溫和、寬容和耐心的態度,允許學生的失誤和失敗。②抱持就是守望,是帶著關切的陪伴和跟隨。支持學生做合理的選擇和決定,引導其正視自己的選擇結果。引導學生的價值認同和內化,欣慰地目送學生聽從內心的聲音和信念去自信、堅定地演繹精彩的生命。③共情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其關鍵在于換位思考、傾聽和尊重,幫助學生條分縷析地梳理其情緒和行為背后所潛藏的需要,并合理調節需要的強度和滿足方式。
2.3 在生活中發展自我
(1)現代社會的“抽離化”的生活減少了孩子們的生活機會,失去了原來本土化的實踐性生活的大部分,家居生活大多又被學習占據,這就是造成學生們無生命感和無道德感等人性缺陷的根源所在。在抽離化的生活中,孩子們感到一切都是抽象的、沒有具體意義,無意義感就成了根本的心理問題。
(2)生活對于孩子發展的意義:在豐富的生活中學生才能獲得靈動的機制和生命,才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生活經驗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沒有相應的體驗,科學概念就難以理解;在生活自理中獲得的能力可以遷移到學習上,一邊做飯、一邊洗菜就是統籌能力練習,與同時復習兩三門課程道理相同。
(3)如何給孩子們生活的機會:學校應該鼓勵家長將主要精力用在教孩子生活上,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學校可以通過“班級生活”等成為學生生活的地方,滿足其安全、存在價值和自我探索的需要;學校要為學生創建生活的課堂,提倡“一日生活皆學習”的理念,以角色深入的方式構建生活的圖式;給學生提供生活游戲的機會,從扮演家庭角色發展到扮演社會角色[5]。
3 以循環教育、終身學習為靜態活動“線”
3.1 樹立循環教育理念
循環教育理念是借鑒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提出的,就是從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出發,同時兼顧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通過利用行政手段、社會動員與技術手段,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中國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與教育事業的公平發展。遵循再利用、免費共享和循環調配三原則,主要在學校內部的小循環、社區中循環與社會大循環三大空間領域運行,涉及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其發展的意義在于:促進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節約教育成本;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縮小城鄉差別,共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促進全民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的發展,滿足社區居民教育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讓學習成為一種社會群體的習慣,成為全體人類的生活方式;激發起人們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形成人人愛學習的社會氛圍。
3.2 個人終身循環教育
1994年羅馬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認為:“終身學習是通過一個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揮人的潛能,它激勵并使人們有權利去獲得他們終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與理解,并在任何任務、情況和環境中有信心、有創造地、愉快地應用它們”,并建立在“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個支柱的基礎上,包括學齡前的教育、學齡期接受的各類教育、大學畢業后的繼續教育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成人教育等。除了滿足社會中個體工作和生存的需要外,更重視教育在塑造人格、培養個性、注重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中的作用。其最終目的在于“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
3.3 社區群體循環教育
社區教育是指居民在社區就能夠得到各種學習機會,以提升居民素質與社區建設水平。包括顯性與隱性兩大資源,前者如文化站、圖書館、宣傳窗、培訓機構等,后者如社區意識、氛圍與歸屬感等。它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學習化社會的基礎,這種教育形式體現了教育發展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動態平衡。既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以促進社區人們的終身發展為目標,通過社區文化、體育、娛樂和教育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知識和文化素養,開發居民的潛能,使其能夠自我發展,服務社區與社會,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從循環角度來看,要增強社區教育資源的共享性,以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水平[6]。
4 以個性張揚、創新設計為獨立操作“面”
4.1 獨特個性素質
個性即與眾不同的特點,包括了人的智力、性格、情緒和意志等重要特征。根據劉道玉的觀點,企業經營中的創業者具有鮮明的個性:①獨立自主:凡有創造性的人,均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研究和獨立行動的特征,敢于展現自己,完成自我實現。如果沒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自控能力,就很難實現其自身的獨立性。②逞強好勝:只有具有高度事業心和成就感的人才可能逞強好勝,它是一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現,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驅動力。③進攻求異:進攻性就是主動地去尋找機會,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求異性賦予了人們積極進取的動力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敢于打破常規,力求發現新事物。④堅韌不拔:任何創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要靠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難,當面對失敗時,又要憑借頑強的毅力承受失敗的打擊,繼續再嘗試,用行動證明“失敗乃成功之母”。
4.2 心理活動特征
人的心理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動態反映,以保證人與現實的聯系。①細微的好奇心:好奇心始于認真細致的觀察,一旦發現新攝入的信息與原存儲在大腦的信息不符時,即刻出現好奇心;對觀察到的異常現象深究,就有可能導致創造。②強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不僅是獨立個性的表現,甚至表現為倔強和固執,但它是自我實現的巨大力量。③堅定的自信心:自信心以物質條件為基礎,以追求美好事業為目標;一旦失去了自信心,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④高尚的事業心:科學研究和創業活動都是極其艱苦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沒有高尚的事業心是辦不到的。有事業心的人,一定是有理想、有愛心和有道德的人,是愿意為人類的科學進步和美好事業獻身的人[7]。
4.3 創新發明動因
創新發明是人們謀求生存、發展,抗爭不平,體現自身價值的一種行為,也是人類科學思維的最高境界。①人的一種生存本能:激烈的競爭充滿艱辛,不知不覺在“創意”謀生;學會創新發明,就能鶴立雞群,借勢獲得成功。社會在發展,生活在改善,其動力就是創新。②不滿足現狀的一種抗爭:人類無法避免自然災害,尋找避難的辦法,各種避險的創新發明讓人耳目一新。③自我表現與提升的過程:人因事情的大小而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法,既反映出一個人的智商高低、辦事能力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正確與否,也能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及社會認同度。人可以通過勤勞致富改變自身,更可以通過智慧創造而獲取人生價值。在創新發明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激發了熱情、獲得了快樂[8]。
4.4 園林創新設計
園林設計是以“點子取勝”的職業,“文化牽魂、因地制宜”為其創新之源和評價標準,猶如在明確一個人身份及其所處環境的條件下,為其科學、經濟、藝術并有效地搭配一套得體的衣服、鞋帽和裝飾,讓其心情舒暢、陽光燦爛地學習工作、交流活動,以帶動周邊人的正能量和幸福感。例如黃陵縣橋山小學景觀設計以“龍·橋”為核心,以“立龍志、鑄龍魂、育龍氣、展龍威”為景觀發展脈絡,以“隱約龍形”為景觀骨架,以船型主體建筑為構圖重心,以“龍頭、龍背、龍腹、龍爪、龍尾”為文化環境平面建設中軸線,以“龍鄉小龍人”為文化環境立面建設背景面。在原有功能布局區劃為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綠色植物群落優勢,根據“龍”文化脈絡增加景觀雕塑小品,形成綠色生態鮮明、龍文化內涵突出、景觀亮點鮮明的校園環境。
5 結語
園林作為交織著生活藝術、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融合植物養護、景觀設計、工程管理、美學欣賞、行為心理和政策法規等多個領域為一體的邊緣學科[9]。為了順利推進創業教育,高職院校積極構建適合高職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創業教育的新模式[10]。①思路決定出路,行動決定結果,具備創新的理念和精神是創業的前提。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賴于個性的良好發展,個性發展促進創新精神養成[11]。②文化宣傳引領,成功案例示范,利用廣播、網絡等手段,廣泛宣傳創業政策、創業的成功案例以及創業教育的必要性,為創業教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12]。③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也需要具備企業管理、創業實踐、實務操作等實戰能力;還需要結合專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家、愛崗敬業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更需要以法律制度來推動,創業支持法律制度正是激勵大學生投身自主創業、助推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尚方寶劍[13~15]。
參考文獻:
[1]陳德喜,蔣云良.探索“最適合的教育”促進個性化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2(2):78~81.
[2]肖姣娣.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9):87~91.
[3]萬由祥.創業型高職院校創業模式案例研究[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8~13.
[4]才 燕,周旭丹,楊立紅,等.個性化教學法在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5(5):66~68.
[5]季 蘋,崔艷麗,涂元玲.理解自我:教育文明的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91~300,313~321.
[6]施祖美.循環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7~14,42~52.
[7]劉道玉.大學生自我設計與創業(第三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54~59,69~71.
[8]王曉進.大學生創新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17.
[9]費 芳,李永紅.高職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析[J].職教論壇,2009,(27):39~41,44.
[10]王貴蘭.對高職創業教育目標定位及其實現途徑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0(2):4~5,8.
[11]沈召前.對教學型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5):44~46.
[12]陳彥霖.高職園林技術專業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2015(8):41~43.
[13]吳升剛,劉文斌,劉錫冬.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8):88~90.
[14]王 紅,柳 林,王春梅.園林專業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初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24~26.
[15]劉廷民.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研究綜述及評價[J].陜西教育·高教,2013(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