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利

摘 要:基于對城市經濟福利的內涵分析,構建由個人福利指數、社會服務設施發展指數、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居住環境保障指數四大指標構成的城市經濟福利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對北京市經濟發展福利指數進行測度評價。研究發現,2013年,北京市經濟發展福利指數達到0.791,但根據現有發展趨勢規律推算,北京市人口的過度集聚,將使得社會服務設施人均分布不均衡,從而造成局部社會福利設施較為落后。
關鍵詞:經濟福利;提升策略;北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108-02
一、城市經濟福利評價模型構建
公共福利是政府投資由社會成員共同無償消費的福利,其承載體是公共產品。本研究構建包括個人福利指數、社會服務設施發展指數、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居住環境保障指數四大指標在內的城市經濟發展福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對北京市經濟發展福利指數進行測度評價(見下表)。為了對各指標進行消除量綱,考慮到指標體系中既有正向指標,又有逆向指標,指標間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隸屬度函數法對各指標的“價值”進行量化。
二、北京市經濟福利發展評價及空間分異特征
(一)北京市經濟福利總體階段性特征
2013年,北京市經濟發展福利指數達到0.791,經濟發展福利指數總體處于中上發展水平。從2013年的現狀數據與2003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的規劃數據對比分析來看,在經濟、社會、交通、公共服務、城鄉統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方面,一部分指標體現了城市的良性發展趨勢,另一部分指標則反映了城市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十年來,北京市人均GDP增長3倍,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單位GDP用水量每萬元下降49.4立方米,可再生能源比重由2.8%上升到3.2%,人均綠地面積達到49.7平方米/人,這些指標已提前實現規劃預期目標,但是在三產內部結構、綠地對市民的服務水平、能源消耗結構等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益和質量。隨著人口的增加,養老設施、基礎教育、醫療設施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持續的人口快速增長將給北京帶來難以承受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住房供給和社會管理的壓力。
(二)北京市經濟福利分要素特征分析
1.個人福利指數。2012年,北京市被調查的5 000戶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41 103元,同比增長10.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69元,同比增長10.8%。同期,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從2.32縮小到2.19。特別是2009年、2010年,農民收入的增長連續以較大幅度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呈縮小趨勢。但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在擴大。
2.社會服務設施發展指數。北京市社會服務設施發展指數在1978—1993年為波動上升期,從1978年的0.661上升到1993年的0.783;1994—2003年為下降期,從0.774降低為0.607;1995—2013年為加速增長期,2013年社會服務設施發展指數增加到0.763。
3.基礎設施發展指數。1978—2013年北京市基礎設施建設指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1978—1994年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低速增長期,從1978年的0.219增加到1994年的0.338,增長速度較慢;1995—2004年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增長期,從1995年的0.312增加到2004年的0.687;2005—2013年為基礎設施建設指數的波動增長期,2005年為0.658,2008年波動增加到0.716,2013年變化為0.702。
4.居住環境保障指數。北京市居住環境保障指數在1978—2013年間一直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從1978年的0.199逐漸增加到2013年的0.878,這也是所有社會福利發展指標中較高的一個。城鎮人均住宅使用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人增加到2013年的30.4平方米/人,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9.2平方米/人增加到2013年的49.5平方米/人,增加幅度較大。
(三)北京市經濟福利空間分異特征
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經濟福利指數最高,分別為0.892、0.875、0.853;位于第二等級的為昌平區、朝陽區、平谷區、豐臺區及房山區,經濟福利指數處于0.8左右;門頭溝、密云經濟福利指數處于中等水平,分別為0.783、0.791;延慶、懷柔、順義、通州、大興經濟福利指數較低,大約處于0.75左右。
三、北京市經濟發展福利的提升策略
(一)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推動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轉移疏解
當前,在中心城區集聚效應的作用下,首都作為特大城市固有的矛盾和單中心城市格局帶來的問題,使“大城市病”日益突出,交通、人口、空氣污染等問題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一方面,中心城區功能日益膨脹、人口過度集聚問題較為突出,新增功能疊加、產業功能強化、公共服務資源聚集的“虹吸效應”凸顯;另一方面,新城尚處建設初期,“興業”功能和配套公共資源嚴重不足,導致新城“職住分離”。未來要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培育新城產業功能,逐步實現“職住平衡”,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優質服務資源向新城輻射。
(二)調整經濟空間結構,將新城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陣地
對北京經濟布局進行調整,核心是對北京城市空間結構進行調整,大力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有效緩解北京空間結構矛盾,提升城市承載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推進名學校、名醫院加快設立新校區、新院區,支持中心城區高校建設新校區或整體搬遷通州,超前配置生活服務、文化休閑等功能;交通設施方面加快強化通州與中心城、順義、亦莊及首都機場、北京新機場的交通聯系,建設地下交通設施、地面慢行系統、高架有軌電車等,形成現代化城市交通新模式;發展高品質生活服務業,試點社區生活服務綜合體,集中建設生活服務綜合運營設施,高標準引進運營商,鼓勵連鎖化、品牌化,政府對其給予一定補貼支持。
(三)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和管理,防止房地產市場“硬著陸”
結合北京市實際,既要把穩定房價作為政治任務,堅決執行好中央政策,也要提高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做好監測、預判和政策儲備,努力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強化新房市場調控具體措施,防止新房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重點是加強對租房市場的監測,防止房租價格大幅上漲。繼續引導社會投資投向實體經濟、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進一步降低首都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
(四)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
北京市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作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治本之策,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點來抓。實施了綜合緩堵措施,在小汽車擁有量突破520萬輛的情況下,中心城交通擁堵狀況得到初步遏制,交通出行結構得到優化。未來應將繼續構建快速公交通勤系統,在用地優先、路權優先上尋求突破,促進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較大提升,促進公共交通吸引力增強,促進中心城進出小客車數量和中心城內小客車使用量“雙減少”,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
(五)推進農民轉移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大力促進農民在二三產業的穩定就業,通過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從根本上改變短期就業、福利就業和不充分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向二三產業特別是與農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轉移,促進農村勞動力更廣泛、更穩定地實現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增加。將農民增收情況納入各級干部考核評比的指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為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緬昆.社會福利指數構造的理論和方法初探[J].統計研究,2009,(7):37-42.
[2] 李建國.堅持公交優先戰略 大力發展北京公共交通[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8,(6):2-4.
[3] 劉元春,曹芳萍.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速回落的性質與未來取向——從總量調控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2,(5):43-48.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