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忠
摘 要:教書與育人是語文教學的雙重使命。小學語文教學重視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要在育人思想理念指導下開展語文教學,探求有效的育人策略,將知識能力傳授與促進學生發展相統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文章從三方面簡要闡述基于育人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育人視角;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培養他們基本的語用能力,還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基于育人視角的小學語文教學。
一、樹立生本教育理念,貫徹全面發展的大語文教學觀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都是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知識,教師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也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學生的思想得到肯定和展示,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立足學生生活,針對學生個性和基礎,促進學生思想進步,培養學生健全的性格,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讓學生在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上提升鑒賞能力,對學生進行美育。另外,教師要尊重學生,發揚民主教育,營造平等、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更為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敢于質疑,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例如,學習古詩《望洞庭》,教師先讓學生誦讀這首詩歌,讓其結合注釋自己來理解這首詩歌描繪的畫面。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慢慢理解這首詩歌的基本內容。教師再組織學生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詩歌中的洞庭湖景象。學生想象各有特色,不僅能夠描繪出具有個性化的畫面,而且在想象中真正進入畫面,獲得一種體驗和感受。有的學生結合這首詩歌用自己的畫筆繪制出想象出來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心中洞庭湖:無風的湖面非常平靜而又透徹,就像一面非常大的鏡子;水光與月光交相輝映,遠遠望去綠水環繞中的水中君山就像白銀盤里放著的一個青螺,非常美麗。學生感覺到一幅非常美麗的畫,產生了強烈的“一睹芳容”的欲望。這樣的教學,教師不是讓學生直接背誦這首詩,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得到全面鍛煉,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高雅的情趣,讓學生能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增強美的體驗,增強感受美的能力。
二、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進行系統化教育指導
教授學生知識容易,培育學生健康成長較難。教師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鍛煉其基本的解題能力,還要能夠從思想、道德、修養、能力、心理等方面對其做好長期引導,并且能夠在教學中實施,做到教書育人相統一,或者將育人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為此,需要結合教材內容,立足學生基礎和發展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案和實施計劃,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指導他們的行為,引導他們的思想,慢慢提升他們的道德,逐步轉變他們的性格,塑造他們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格。教師要關注教材知識,還要從宏觀上把握教學,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讀,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并根據教學安排,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指導。例如,在小學四年級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和發展,對上冊教材進行全面把握,制訂有效的指導方案。第一組教材所選的閱讀文章都是關于自然的,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能力,習得重要的生字和詞語,培養學生基本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一種育人思想,思考學習這個單元要讓學生得到什么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對自然產生一種親近感,激起他們對自然的熱愛,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學會從自然中感受更多的色彩美、力量美,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壯觀。
三、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貫徹實施素質教育
基于育人視角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開展更多的情境活動,真正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開展更多的情境教學,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豐富他們的體驗和經驗,將各種知識真正轉化為他們的能力和素養。教師要注重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感知生活道理、社會責任、人生哲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步。例如,學習《鋤禾》這首詩時,讓學生觀看鋤禾的視頻,或者讓學生直接到農田或農場參與農業生產。他們在實踐中就會感知生產的不易,就能體會農民耕種的艱難、糧食生產的不易;能夠體會生產勞動的艱難,并珍惜糧食、節約糧食;能夠積極學習,將來更好地發明創造,減輕農民的勞動難度,提高糧食產量,從而培養他們的理想和責任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強化育人理念,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服務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語文教師要將知識能力傳授與促進學生發展成長相統一,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東杰.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
[2]王海燕.立足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J].小學教學參考,2014(3).